2012年7月28日 星期六

我心目中的跨界

也不知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跨界" 或 "跨領域" 開始如同台灣以往任何一個新詞彙轉瞬間變成大家都要來說上兩句的潮流象徵一般,開始淪為這種不求甚以至於誤用濫用的特有文化下的犧牲品。'文創'是一例,'設計思考'將會是一例,而在這些之前,'設計'也許老早就是一例了。好比當年葡式蛋塔登台,廣受好評,結果一夕間全台開了一大堆蛋塔店,打著同樣葡式蛋塔名號,用料與做工參差不齊,熱潮會過是自然的,但大量劣質的複製品才是加速大眾對其失去興趣的主因。有的時候我們希望推廣一些觀念一些想法,但要是激起的是歪七扭八的倒影,那卻會是扼殺掉真正價值的殺手,這些美好的初衷也會很快被埋葬掉。

跨界是在跨什麼東西?跨界不是一個目的,它是一種自然而然發生的過程,是當你想做好一件事情99%都會必經的過程;它當然也不是一種量化的指標,並不是我跨了A,B,C,D就是比你只跨了甲,乙還厲害。在一個不健全的產業文化底下,當大家都悶著頭鑽自己的牛角尖的時候,才會有人跳出來說:我們來跨界吧;也是在這樣一種各領域間斷裂的文化下,跨界才淪為一種標籤,今天你本來做A後來做B,所以我給你一張貼紙,他做了B跟C,也得到一張貼紙,最後我們來看看誰身上的貼紙最多,給他拍拍手...。跨界跟整合是一體的,當A和B放在一起也就只是A和B的時候,就沒有討論的意義了,如果沒有開放的態度和在宏觀微觀之間反覆跳躍的眼光,並且創造新的價值,那跨界兩個字將是榮耀我們象牙塔群的勳章。

跨界-以個人來說
如果你真的去看看那些涉足多個領域的人們,他們唯一共通的特質,大概就都只是因為他們喜歡,加上一點機緣,所以做了那些不同的事。如果你問他,為什麼做這些不同領域的事,大概說來說去就是 ' 因為我喜歡想嘗試 ' 加上 ' 剛好有個機會 ' 的意思。所以,如果你沒有那個心,就不要想東做西做,它不會成就你,也不會替你加分,你不可能內化不是打從你心裡真正想做的事。真要說一個人在不同領域間跳躍的影響在哪裡,大概就是回到特定領域裡的時候,比較會有不一樣的觀點,也比較有包容心,同時可能比較謙虛,做事比較大器,格局比較開闊,觀點比較全面一點。而這方面的特質,我相信是可以透過不同領域的人之間對話而開始刺激起的。

跨界-不同個體之間
專心投入在自己的領域裡不好嗎?當然沒有不好,好得很! 這個社會其實需要更多好好專心在自己專業上的人,是因為這些人的專注才得以讓事情達到好的品質。不過這世界的複雜度進化的比以前都快,很多新的專業可能是以前兩三個專業的結合,或,更多專業領域開始有密不可分的合作甚至整合的需要。所以個人不用什麼都會,但要是對其他領域多點認知,鐵定能讓自己所長更有所發揮,也能讓自己更清楚不同情況下自己該扮演的角色。所以,透過不同領域之間的對話,學習自己想學的,也意識到自己缺乏的,大概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吧。

我還是會持續用'設計'和'跨界'這樣的詞,即便它因為浮濫而漸漸模糊了價值。也許就持續的發聲吧,會有共鳴的。

2012年7月14日 星期六

Waz up!





簡單記錄一下近況。


好一段時間沒寫文章了,並不是沒事情可寫,而是太多事情在做。離開GSD後在荷蘭實習了半年,三月底回台灣,一邊找非建築的短期實習外,一邊計畫設計跨界這個玩意兒。今年,在八月底回美國繼續學業前,給了自己一個目標,就是把設計跨界(now renamed: XD crossdesign跨設計) "正式"的運作起來,包括網站( 先從共同部落格開始) 以及八月的分享會(這次將把往後活動都定性定調)。這次是玩真的了,不是去年一時興起的同樂會了。坦白說,我們還在尋找夥伴,一些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對台灣設計產業有批判有憤慨同時又有洞見有積極樂觀態度而且想法和我們類似的朋友(到目前為止...超難!!),這是長程目標,夥伴不用多,人對了才重要,大概跟創業一樣。只不過這件事目前不打算營利,只存在必要的運作金流,對自己來說還真是不小的挑戰(好弱)。
現在人在上海實習,進行另一個人生的小出軌-跳出建築圈圈看看更大的設計機會。目前感覺收穫很豐富,對於一個在建築領域學習了幾年的設計人來說,好像重新回到大一開始學習設計一樣,同時也一直不斷捏塑腦中的設計團隊模樣。
順便一提,今年八月5, 12, 19號的分享會,滿值得期待的,但請不要以為會是有去有保庇的追星大拜拜,或是雅痞群聚的小花小草小情趣 (如果最後是這兩者,請揍我)。至於細節,近期會公布了,請容我在此賣個關子。
最後,我要特別謝謝所有願意撥空和我們聊願景聊理想的朋友,以及所有願意幫忙的人,特別是分享人們,你們超酷的,台灣是有救的。當然,之後還有更多忙要幫以及更多閒聊要安排,如果我哪天忽然問到你了,請不要意外!你就是這麼的關鍵!


Roy @ Shang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