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關於 [InVisibleCities 在看得見的城市]

唸建築的時候想探索都市,唸都市的時候想探索社會,發現自己對政治、經濟、科學都感興趣,在設計產業學習的同時深感商業思維的必要性、在公司體制裡看到媒體營銷的決定性、在網路世代目睹各種傳統思維的顛覆...。我常常跟朋友說,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因果,在美國唸書的日子成了我的 "開智" 時期,對很多事情都好奇,跳出一個圈子之後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圈子,原來多數人都只在自己舒適圈裡打轉,原來在圈子和圈子間隱藏了各種可能性...。回顧當初對 "跨領域" 的疾呼、短暫的轉行、待哪裡都不舒爽的間歇性叛逆,其實都在追求一件事:更全面的理解當下。現在,一樣的探索慾望,用"城市"這個載體來實踐和包裝。

Invisible Cities 看不見的城市,這本書我知道很久了,只是一直沒好好閱讀。時不時在建築和都市這個領域,你會聽到人們提起它,或用來比喻城市看不到卻真實存在的情感、記憶、印象、行為...。在幾個城市long stay過,我彷彿能逐漸理出人對城市那些抽象且複雜的情感,一些跨文化、跨地域,卻因人性而相通的行為和記憶,加上新工具的興起,我們有機會對複雜的行為與流動做有效率的再現。我相信城市是我們最寶貴的原始資料庫,裏頭能找到各種答案、線索與靈感;城市同時也是最大的畫布,它渴望而且迫切需要我們的想像力奔放,大膽實驗與創新。所以過去我們束手無策、無法褻玩的看不見的城市,現在可以也必須被看見。從Invisible Cities 到 In Visible Cities,不光是看不見的得以被看見,更強調 "In" — "在" 我們身處的城市,從最熟悉但其實陌生的城市開始,在居住者、過客、觀察者身份中不斷切換,重新認識與闡述我們的城市。


這是一個宏遠的計畫,宏遠到我不確定我配得上它。所以我希望號招一樣想探索城市的夥伴們加入。我們不光是重新了解與呈現城市,還要對城市提出對策。我希望這是一場壯遊的開始,是一場開放與互相激勵的旅程,是跨越不同城市,既全球也在地、理性也感性、宏觀且細緻的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