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7日 星期日

Manifesto 1: 脫節/拼貼/混亂


1978 Rem Koolhaas 一個歐洲人替美國現代城市寫下宣言。至今沒有一個亞洲人替中國城市的現況寫下註解,但現在的中國,就好比Rem當初所觀察的紐約,證據, 現象都具備了,就只差一個Manifesto。也如同Rem當年的闡述,這種對現況的忽略甚至刻意抵制,正是建築專業者的一種毛病。亞洲平行移植西方的建築學,也一併移植了這種對現況的忽略,對於混亂的逃避,過時的象牙塔眼光。更可憐的是,這移植過來的眼光,本質上就是跟自己的過去脫節。過去的不復在,將來的也不是自己的。全球化是一種說法,也可以說是一種對於強勢地方的自願式的被殖民。

撇開個人國族, 民族, whatever族主義,即便我最想討論的是台灣,但中國的現代城市卻是最容易看出端倪的,因為它最極端。一個在中國經商過的朋友描述,中國是一個很瘋狂的地方。他指的當然不是建築,但拿來描述中國的建築也非常恰當。就是瘋狂。從建築單體到綜合開發,無一不只能用瘋狂來形容。瘋狂,不只是體現在極短的生產週期, 生產品質, 外觀樣貌等等之上,更是描述集體價值觀,從官到商到平民百姓。

中國的上海,好比美國的紐約,是最烏托邦的城市。有個日本朋友,父親是中國人,在日本出生長大受教育,學的是平面設計,現在在上海工作,一邊學中文,對他來說,這段旅程是尋根,也尋求文化/種族認同的日子,而他的同事以及社交圈,幾乎都是西方人。一個中國朋友,大學時候來了上海 (如同很多台灣年輕人喜歡到台北發展),畢業後也在上海工做了幾年,成了"上海人"(如同我們有些人最終成了"天龍人"),然後發現不滿足於此,並在各種機緣下孕育了他的出國夢,現在正在歐洲念書。這些人讓我想到,另一位美國朋友,離開從事幾年了的建築工作,到了紐約當餐廳女侍,期間必須刻意隱瞞自己即將入學長春藤名校,而她的同事裡,有的晚上寫作夢想在紐約當個作家,有的夢想當個演員...。上海跟紐約,以及其他大城市,孕育的不只是21世紀最前端的都市樣貌,更涵納了最能代表大都會的人性-一種拼貼與幻想。大都市裡的每個人都是過客,終點都在別處。縱身跳進這個大熔爐,眼光卻是無比高遠,期待在一團混亂中踩上屬於自己的踏步。這邊的建築也都是各方資本的海市蜃樓,目的都不是在構成這座城市,而是插上旗幟,宣示自己在這場混戰中佔有一席之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