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Wacky Tricks of Architects' -1: Fail to Adapt
Trying to integrate what supposed to be the "reaction" to urban system into architecture as an "action" may seems creative, if not stupid, at the time it's being proposed. But soon it becomes ridiculous not long after its realization. Simply because once it's being "locked" inside of a single piece of architecture, it no longer has the ability to adopt the systematic change, which is very likely to happen soon after any single building's completion. Base on what do we provide this amount of parking space? What if people no longer drive in the city? Can we reuse the parking space? Have you ever used the funny climbing elevator in between its parking levels? If the tower can be easily deconstruction and redone, I wouldn't care that much, yet it is definitely not the case. The wacky trick of architects' sometimes turns the building into an alien of the city. Keep that in mind, architects.
The urban is a dynamic organism, a ever-evolving system, while architecture is the frozen moment of an urban fragment. Architects always try to cross the line, sometimes we succeed, but more often we fail.
-- The vertical parking on the Marina Tower, Chicago
2013年7月23日 星期二
Reminder: 自立 以求影響力
Words for a really good friend- E:
" Many, or most social-value driven entrepreneurs thought about "non-profit" as their first choice of format to engage in actions relate to this subject, probably thinking: it's OK not to make money as long as what I do provides justified value. Well, the majority of them didn't become providers but rather dependents of providers. I have always offered my students an important advice: Once you wished to become someone who creates social value, first thing to avoid is to becoming a social problem.
We all have dreams, but we have to be standing firm in reality first! "
人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大概就是人。貴人,我的生命裡出現了幾位,有時一句話或是一種態度,對我的人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人一輩子最大的財富,大概就是人。貴人,我的生命裡出現了幾位,有時一句話或是一種態度,對我的人生產生相當大的影響。
對,要創造價值,要有影響力,必須有方法,必須讓自己強壯,有聲音,有自主性。或許我不是很喜歡 "social enterprise社會企業" 這個詞本身,也許就像我也討厭"文創", "創意", 甚至 "跨界" 這些被不加思索理解以至於偏頗解讀的詞一樣。但我相當同意背後的意思。
僅僅是同意不行,我還得讓它成為信念。我的頭腦還有些東西需要顛覆。
我這麼渴望的事情,我得有一些更聰明的做法。別讓自己失望了。 加油~
2013年7月22日 星期一
對共犯的誤解
W參與了當年(2003)"文創"產業的相關政策制定。他說有點後悔的是,沒有讓文創深植每個大小企業的內部,反而被誤解成了一種特定產業,讓它硬是從現有的,原本應該將其內化的產業中被畫分開來。W現在提倡的反而是沒有文創的文創,因為文創已經被扭曲成做手工藝品的產業。
大概昨天以前,我一直覺得從政策角度提出"文創"二字的人真的是罪該萬死。然而聽到W的自白後,我只能說,好吧,或許我錯怪他(們)了。
世界應該是這樣子的,縱使每個人出發點都是好的,整件事情到最後還是很可能歪掉。即便沒有人是惡意的,但經過一些小誤解 小愚蠢 小自負...等等的累積,就足以禍國殃民。也於是我們最後怪罪起那些始作俑者或那些"共犯",不自覺的將世界畫分成非黑即白。
又一次,向我自己印證了,刻板印象和先入為主的恐怖。
大概昨天以前,我一直覺得從政策角度提出"文創"二字的人真的是罪該萬死。然而聽到W的自白後,我只能說,好吧,或許我錯怪他(們)了。
世界應該是這樣子的,縱使每個人出發點都是好的,整件事情到最後還是很可能歪掉。即便沒有人是惡意的,但經過一些小誤解 小愚蠢 小自負...等等的累積,就足以禍國殃民。也於是我們最後怪罪起那些始作俑者或那些"共犯",不自覺的將世界畫分成非黑即白。
又一次,向我自己印證了,刻板印象和先入為主的恐怖。
2013年7月15日 星期一
唱高調之必要
記得滿久之前,J跟我說,他現在越來越少看XXX的文章了,因為覺得將近一半是無意義的文字之外,剩下的其實讀起來千篇一律,感覺停留在飄在天上的呼喊口號,而開始轉去看一些談論"如何做"的文章。
我那時候說,我同意,但我還是會喜歡讀他的文章。我覺得人在經歷多 看得多之後,所分享的言論很自然會飛到很高的天上去,因為很多地面上的細節已無需贅述,或不是要點。我覺得這有點像長輩叮嚀晚輩時,總是用一種抽象或巨觀的說詞,而我們總會用一種 "你懂什麼", "你知道我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嗎?" 的態度回應。我會這麼說,因為我自己在和別人聊一些話題的時候,就會聊到比較"高"的這些理想和理解。是必須,也是必然。
我那時候還說,"怎麼做" 其實是不能被說的,即便被說出來,也不能被執行,特別是當它被理解成"解答"的時候,那鐵定是災難。所以,"怎麼做" 是可以聽,但是要多聽,而且不能把任何一個當作自己問題的答案。要知道每個"How"都是獨一無二的context外加一些事後諸葛,簡化出來的。然而我們認為的"唱高調" 或是"空談" ,其實是 "Why" ,如果"Why"能引起你的共鳴,甚至激發你的鬥志,那又何嘗不是件有意義的事?
我看到太多人,對於網路文章,或對於別人的網路言論,不經完整消化,就急著下評論,而這些評論又多半透露了自己對於"現實"的屈就, 莫可奈何, 對於"刻板印象"的武斷表述, 以及消極或偶見暴戾的態度。對於只想聽見"What"的人,你和他談論"Why"是不通的,反之亦然。
唱高調有其必要,而且高調是可以被討論的,是可以對話的。當然,到了實踐層面,必然會回歸到地面上,到時候的So what其實也就顯而易見了。
我那時候說,我同意,但我還是會喜歡讀他的文章。我覺得人在經歷多 看得多之後,所分享的言論很自然會飛到很高的天上去,因為很多地面上的細節已無需贅述,或不是要點。我覺得這有點像長輩叮嚀晚輩時,總是用一種抽象或巨觀的說詞,而我們總會用一種 "你懂什麼", "你知道我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嗎?" 的態度回應。我會這麼說,因為我自己在和別人聊一些話題的時候,就會聊到比較"高"的這些理想和理解。是必須,也是必然。
我那時候還說,"怎麼做" 其實是不能被說的,即便被說出來,也不能被執行,特別是當它被理解成"解答"的時候,那鐵定是災難。所以,"怎麼做" 是可以聽,但是要多聽,而且不能把任何一個當作自己問題的答案。要知道每個"How"都是獨一無二的context外加一些事後諸葛,簡化出來的。然而我們認為的"唱高調" 或是"空談" ,其實是 "Why" ,如果"Why"能引起你的共鳴,甚至激發你的鬥志,那又何嘗不是件有意義的事?
我看到太多人,對於網路文章,或對於別人的網路言論,不經完整消化,就急著下評論,而這些評論又多半透露了自己對於"現實"的屈就, 莫可奈何, 對於"刻板印象"的武斷表述, 以及消極或偶見暴戾的態度。對於只想聽見"What"的人,你和他談論"Why"是不通的,反之亦然。
唱高調有其必要,而且高調是可以被討論的,是可以對話的。當然,到了實踐層面,必然會回歸到地面上,到時候的So what其實也就顯而易見了。
2013年7月14日 星期日
Frog 台北經驗 1
- V說,她待了幾年下來,還是不知道什麼是Design Thinking。不就只是Human-Centered approach嗎?
是阿,我也覺得就只是這樣。所以它也只是一種approach。而設計可以有無數種approach。
- 最進在翻 創業聖經本 < The Lean Startup >,覺得 "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可行產品) 的根本精神和Frog or IDEO的Human-Centered approach有相違背。這次跟著Frog在台北做research,感覺和之前在上海的project很不一樣。剛剛回想這次的過程,忽然發覺有一小部分是相同的。就是,在訪談過程的後段,設計師會很快針對使用者的意見做出idea,搭配sketch與口頭描述,然後很快的在記錄使用者的feedback。然後這次產生的idea,會在refine之後拿給下一次受訪者做測試,再修改。或捨棄不提。這部分是之前在上海的經驗裡沒有的。
C說每次Research因為Project不同,帶的人不同,都會有不同的做法。貼滿牆壁的post-it看來是必經的過程(Synthesis, Data Clustering,...)但什麼時候穿插什麼工具輔助他們得到需要的使用者回饋,就真的很不一樣。
是阿,我也覺得就只是這樣。所以它也只是一種approach。而設計可以有無數種approach。
- 最進在翻 創業聖經本 < The Lean Startup >,覺得 "Minimum Viable Product" (最小可行產品) 的根本精神和Frog or IDEO的Human-Centered approach有相違背。這次跟著Frog在台北做research,感覺和之前在上海的project很不一樣。剛剛回想這次的過程,忽然發覺有一小部分是相同的。就是,在訪談過程的後段,設計師會很快針對使用者的意見做出idea,搭配sketch與口頭描述,然後很快的在記錄使用者的feedback。然後這次產生的idea,會在refine之後拿給下一次受訪者做測試,再修改。或捨棄不提。這部分是之前在上海的經驗裡沒有的。
C說每次Research因為Project不同,帶的人不同,都會有不同的做法。貼滿牆壁的post-it看來是必經的過程(Synthesis, Data Clustering,...)但什麼時候穿插什麼工具輔助他們得到需要的使用者回饋,就真的很不一樣。
2013年7月11日 星期四
manifesto 2-2: 全知者-2
全知者的存在條件,彷彿一條細線,任何偏差都會讓系統不存在全知者。
現今的世界,不存在全知者。甚至不存在全知集團。
知 即權力。
若不存在全知者,則不存在完全的防堵,即突變或革命是無法避免的。
知 即權力。
若不存在全知者,則不存在完全的防堵,即突變或革命是無法避免的。
即系統內的權力支配者與叛逆者,永遠是貓捉老鼠,而非神與凡人。
老鼠知得越多,或是知貓所不知,就可以戰勝這場遊戲了。
2013年7月10日 星期三
目前領悟的真理...
1. Anything is possible
千萬不要設限。以為不可能的、不相信可行的,通通要打破。任何事都有可能被實現,只是需要方法。那些偉大的,都是從不可能開始的。
2. Stereotype kills you
對人對事的刻板印象會侷限你的想像,會在關鍵時刻殺死你。你還記得你對人的第一印象其實在相處過後發現都是錯的;對事情也是一樣。對國家、民族、年齡、性別、職業等等,請不要讓刻板印象主導你的判斷。
3. Two things at a time leads to failure
一次做好一件事就夠你受的了。你的經驗、你的觀察都告訴你,同時想達成兩件事,那叫做妥協。而卓越,從來不是妥協來的。
4. Question everything
順勢的理所當然,會讓你錯失洞見。不花一秒的直覺,也許值得多一秒的質疑。
記得陰謀論者看世界的眼光、記得<1984>與<動物農莊>。費盡心思去編造舞台後面的種種 很累,也很黑暗,但會讓你的判斷不太一樣,你的寬恕也會不太一樣。請質疑善惡、真相、媒體、因果、歷史、知識-特別是cheap knowledge。
喔對了,永遠要小心比你年輕的傢伙!
就像你現在嚷嚷著要那些老人別小看你這個小夥子一樣!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