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Target Audience

從去年開始被問到這個問題,我很訝異我答不出來。
就好像一切都小心翼翼準備好了,忽然一個看似相當基本的問題卻回答不上,難道這麼簡單的問題我們從來沒思考過嗎?難道精心策畫的活動就要敗在這種一般人直覺都會問的點上?
「所以你們鎖定的聽眾會是?」「所以我們要對誰宣傳?」...

學生嗎?不是;設計師?其實也不是...。講哪一個族群都不對,要是講了,就感覺像是貼了一個標籤,怎麼想都覺得不對勁。

其實這一切就是從Target Audience開始的。或者應該說,就是因為不存在這種能產生共鳴的Target才成立這個社團。沒有一個既定的名詞來描述這群人,所以當時我答不上,即便到了今年,開了這麼多次會議,見了這麼多人之後,還是答得很心虛:「喔...就是對這個議題感興趣的人...對這幾個領域的交集有想法的人...廣義的設計人...」

昨天開會,提到了一個詞-"Early Adopter 早期接受者",我才驚覺,對,可以用這個詞來描述這個族群,就是對於 "跨領域 設計"這個概念的Early Adopter。給了他們一個名稱之後,接下來也可以把想了一兩年的人物特質描述出來了:他們是T型人(ps.我很討厭其他什麼x型人這種詞,要描述不只是一,講二就好了,講三四五六是沒有意義的),有縱向專精也有橫向廣度,不安於單一的領域,最好從自身的專業看出很多限制,以至急迫著想要衝出無形的產業牢籠,尋求更大的影響力;最好是那個領域裡的佼佼者,但同時又是個叛逆者(Rebel);應該具備創業家精神,但也是個好軍師好顧問;洞察到單一知識與能力不是人類本性,更不是社會需求的前瞻觀察家。
而這樣的人,可能五六十歲,社會歷練深刻;但也可能是二十出頭,擁有出泥而不染的想像力的年輕人。行業?也許根本不應該是問題,因為即便是應該充滿創意的設計圈,對生活和其他領域知識興趣缺缺的還是占大部分,跳不出已成型的思考框架;而一些我們以為枯燥的職業,卻也不乏很有理想抱負同時深具求知慾與行動力的先驅者。

由於自己興趣的關係,由於辦活動四處認識不同人的關係,我慢慢發覺XD在尋找的Target Audience 其實藏身在四處各地,從特定族群裡面找,其實就是跳進自己已經立好"小心陷阱"牌子的洞裡。如果不能像可口可樂那樣把廣告做到全世界去大海撈針,那大概就要走"滲透"這條途徑。一個連一個,慢慢把散佈各地能起共鳴的人牽起來。這些人的聚會與合作,類似一個智庫,一個Think Tank,不過我個人更偏好用Design Tank這個詞,為了強調「做」,區別於像宋朝文人雅士的清談而無所作為的聚集。

所以,若文章至此,能引起你的共鳴,那麼你就是 XD CrossDesign 跨設計 的Target Audience。


PS. Early Adapter vs. Early Adopter
Quote: "This is someone who is part of the first vanguard of people to ever use a new thing. They adopt the thing early on. (Adopt meaning “to take up and practice as one’s own”). An early adapter, however, is someone who takes something early on and, like McGuyver or the A-Team, adapts it to their own nefarious purposes. This usually involves and/or incorporates duct tape somewhere in the process, a pocketknife, and potentially a Sharpie permanent marker. Big difference."

Read more: http://upandrunning.bplans.com/2008/07/23/correcting-myself-early-adapter-vs-early-adopter/#ixzz2bOPQNVb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