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雜感-關於台灣

今天和同事出差,午餐時間閒聊了一些。Y說很久以前,台北在東亞還是一個Capital,但現在,感覺起來其實..跟馬尼拉沒兩樣。我沒去過馬尼拉,但我想我知道那是什麼樣的城市氛圍了。J說她之前在台北辦公室面試了幾個台灣畢業生,很訝異的發現現在年輕人多麼不想出國工作。她問其中一個面試者,說在台北,研究所畢業,剛進職場,了不起三萬多,就算四萬好了,在上海能賺得還是遠比這個數字多,問什麼不想來,那個面試者回答:因為房租也很貴阿,言下之意,這個畢業生還是跟父母住在一起;她也和學生提到過,而學生的回應是:老師,那是因為妳有本錢阿。她也驚訝,難到年輕不是最大的本錢嗎?她說非常訝異現在年輕人這麼不想出去看看,不想挑戰。可能因為台北太舒服了,她說。對,台北的確太舒服太方便了,整個台灣都太舒服了,不需要往外看,不需要挑戰,日子也能過得不錯,每天抱怨這個罵罵那個,關掉電視關掉電腦,還不是一樣過日子。台灣真的是全亞洲, 搞不好全世界最宜居的地方。

我接著說,其實我知道很多年輕人,都想出去看看,也都很願意。其實大家整天都被這些資訊轟炸,都會背了。什麼台灣缺乏競爭力,經濟封閉, 高端人才外流, 年輕人對海外狀況無感, 大陸人才輩出比台灣占盡優勢...。問題正是,大家都聽過,都覆誦過,都感嘆,也都在網路文章上按讚,但就是很少人做出改變,很少人真的跳出去走點不一樣的。其實也不光是在"出去看看"這件事情上,在職業的選擇上,甚至在求學生涯的選擇上。我其實心裡更想說的是:因為妳沒有遇到對的年輕人,就是有年輕人敢衝想衝,而這些人可能已經在路上了,也沒機會被妳這樣問到。Y, J都同意台灣其實有很多很有能力的人,我也同意,我說台灣非常有潛力,但目前就是可惜兩個字。

我當然不覺得出國才是人才,或人才一定要出國。我反而覺得有想法,也敢為理想冒險衝刺的人就是人才,管你專心待在台灣還是世界各地到處跑。但視野開闊還是滿必要的。我記得大學時候一位老師跟我們說,雖然他自己是台南人,也真的很愛台南,但我們畢業之後,要想辦法到台北工作,或出國看看,到資訊密集, 開闊的地方試試,不要一下子就在台南找工作,等一段時間後,真的喜歡台南,再回來台南。我到現在更體會這是什麼意思。眼界是一種你沒有打開過,也不會知道到底有什麼影響的東西。

我會回台灣,就像老師回到她最愛的台南經營事務所一樣。繞一圈,確定自己要什麼,盡量讓自己不要坐井窺天, 目光如豆,然後定下來專心好好的做,踏踏實實的做。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跳出去,又跳回來?

簡單來說,就是跳回這個圈圈裡,把它的強項帶走

剛好這個大車廠裡,什麼樣的零件都有

拼拼湊湊,也許就搞出一台保時捷



這個行業看不見自己在新世界的價值

只好另起爐灶了




下一次離開,不會太久,也不會再回來了。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比起按兵不動,應該是要伺機而動

到新環境上班,才第二周,已經跟幾個senior講了自己有的沒的憧憬,不是好事,特別是當這些話居然是第一次聊天時後就滔滔不絕的講...

"...我這樣會不會....會不會有點好高騖遠的感覺? "

"恩,有一點..."


當下也只能囧了

要我是他,我大概也會覺得一樣吧


以前每段工作,我都沒有什麼太大企圖,所以給人認真負責的印象好像也理所當然

只是這次有比較明顯的企圖,理應是好事

倒是分寸上怎麼拿捏,真的比較需要注意一點。



伺機而動吧。心裡那股澎湃,總得找個宣洩~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XD目前與接下來 雜想

第二年,有從一開始就有點不大對勁。不像第一年這麼清楚要做什麼,反而比較像在想辦法延續什麼,而不是再創造什麼。當只剩下形式的時候,覺得自己都有點迷失了。

對於到目前為止的徬徨和懷疑,還是得回到初衷檢視。

其實當初很簡單,就是:希望設計人能跨出自身領域,然後做出更具影響力的設計。這一點,沒有變,而且心中那把火還是一樣燃燒著。

所以有幾個執行角度:

- 設計人,以自身專業為中心延伸,了解相關行業(或有興趣結合之行業),然後反思自己如何創造更高價值。
這點,可能得單點突破。先所特定設計專業,例如建築,然後找出該領域的rebel,讓他們來說他們的反思和嘗試。
那麼,工業設計呢?平面/影像設計呢?品牌?網頁?互動設計?...又,是不是他們主要問題並不是跨領域呢?會不會根本不需要我們來瞎操心?想要幫忙的話到底要幫什麼?是為了我們,為了社會,為了誰?想要共同開創什麼的話,我們的交集在哪裡?共利會是什麼模式?

- 讓非設計人了解設計師的理想,讓外界對設計師有更高的期待,也才能讓設計施有所發揮。
這部分比較困難,要先讓具有跨領域溝通能力的設計師先對外說明設計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以議題為核心,讓非設計專業者與有溝通熱情的設計人一起圓桌討論/分享/工作。這當中,交集, 共同利益, 共同語言就相當重要,即便都有了,話題的進行還是需要facilitator。

有幾個重要觀念:

- 跨領域不是目的,也不能以此為號招。除非一個族群畫地自限,不然大聲疾呼跨領域是沒有意義的。

- 還是得以設計為目的。所以議題,最終都是回到:所以設計應該是什麼?應該怎麼做?身為設計師我們應該如何?大眾怎麼理解設計在這件事情當中的角色地位?

- 以實際議題,甚至馬上要執行的專案為目的,效果會遠大於空談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