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note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otes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關於 [InVisibleCities 在看得見的城市]

唸建築的時候想探索都市,唸都市的時候想探索社會,發現自己對政治、經濟、科學都感興趣,在設計產業學習的同時深感商業思維的必要性、在公司體制裡看到媒體營銷的決定性、在網路世代目睹各種傳統思維的顛覆...。我常常跟朋友說,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因果,在美國唸書的日子成了我的 "開智" 時期,對很多事情都好奇,跳出一個圈子之後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圈子,原來多數人都只在自己舒適圈裡打轉,原來在圈子和圈子間隱藏了各種可能性...。回顧當初對 "跨領域" 的疾呼、短暫的轉行、待哪裡都不舒爽的間歇性叛逆,其實都在追求一件事:更全面的理解當下。現在,一樣的探索慾望,用"城市"這個載體來實踐和包裝。

Invisible Cities 看不見的城市,這本書我知道很久了,只是一直沒好好閱讀。時不時在建築和都市這個領域,你會聽到人們提起它,或用來比喻城市看不到卻真實存在的情感、記憶、印象、行為...。在幾個城市long stay過,我彷彿能逐漸理出人對城市那些抽象且複雜的情感,一些跨文化、跨地域,卻因人性而相通的行為和記憶,加上新工具的興起,我們有機會對複雜的行為與流動做有效率的再現。我相信城市是我們最寶貴的原始資料庫,裏頭能找到各種答案、線索與靈感;城市同時也是最大的畫布,它渴望而且迫切需要我們的想像力奔放,大膽實驗與創新。所以過去我們束手無策、無法褻玩的看不見的城市,現在可以也必須被看見。從Invisible Cities 到 In Visible Cities,不光是看不見的得以被看見,更強調 "In" — "在" 我們身處的城市,從最熟悉但其實陌生的城市開始,在居住者、過客、觀察者身份中不斷切換,重新認識與闡述我們的城市。


這是一個宏遠的計畫,宏遠到我不確定我配得上它。所以我希望號招一樣想探索城市的夥伴們加入。我們不光是重新了解與呈現城市,還要對城市提出對策。我希望這是一場壯遊的開始,是一場開放與互相激勵的旅程,是跨越不同城市,既全球也在地、理性也感性、宏觀且細緻的探險。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What I learned from the offices...

[OMA, Rotterdam]
- Documentation of works!
- Small studio-alike teams within big corporate.

[frogdesign, Shanghai]
- Human-centered design approach.
- Another design team (firm) culture, and work & life balance!

[Architerior, Taipei]
- Fundamentals of architecture practice.


So what do I expect from the next one? I do have an answer.

2011年12月3日 星期六

Design Tank -關於組織 (1)

關於我心目中的一個Design Tank...


首先,要認知到,這個團隊就是要顛覆那些我們都不喜歡的事情,就是要創新,就是要不一樣,所以不要拿任何既有的組織架構來套在這個團體身上。從工作模式一直到服務和產品本身,都是這樣。還要知道,所有的規畫都只是建立在對未來的想像上,所以永遠可以改變調整,也應該要不斷調整。還有,這個團隊所有特別的運作模式,絕對不光是讓工作環境變成一個happy land而已,而是非得用這樣的模式,才能讓這些聚在一起的人才真正發揮1+1>2的化學作用。

- flat structure  組織扁平化
  每個人的地位均等,精簡工作類型分部門,最小的層級區分,不限制個人能力。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專長與能耐。取而代之的是記錄每個人的能力項目,並定期更新追蹤(可作成自發性的能力更新或不具名評比更新,或安排"觀察者"記錄之,未定),做為結合專案小組的依據之一。每個成員皆有機會成為專案負責人,產生方式是透過自願,內部策略評比(內部小競圖模式),或指派。
- idea matters 想法優先
經驗是累積的,創意卻是無關輩份年紀的。必須排除成見,每個人都能平等提出想法,想法也是決定一個成員接下來負責的角色。前提是,每個人要認知到:在design tank 的每個人,都有各自最擅長的地方,也有各自想嘗試想學習的地方。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都需要其他人才能完成事情,每個人都需要從中獲得成就感,無論是把擅長的做得好或是學習到自己不擅長的。
- "T shaped" as requirement, not expectation  "T"型人是最低要求,不是期望
首先,你一定要有自己專精的長處;再來,你一定要有跨領域的企圖。你一定得不甘於被侷限在某種領域,一定得對其他領域具有好奇甚至征服慾;你一定得是某段時間某個組織下的反動者,你一定得曾經為了改變什麼而做了些什麼;最重要的,你必須非常享受這樣的過程。我們不要"一"型人(接觸廣但無專精通常具有嘴砲特質)也不要"I"型人(專精但眼界狹窄通常hard-working而無聊的人),是要"T"型人。
- everyone should has their own "business" 每個人都該有他的"外務"
要認知到Design Tank的每個成員都是極其有趣的,每個成員的生活都絕對不會也不容許只有工作上的事情,一定會有"外務",用來豐富自己的生命,也才有辦法一直為自己注入活力,發揮到工作上。我自己有外務,我想玩樂團,想創作,想搞有的沒的,而我絕對無法忍受跟生活只有工作的人共事,相信Design Tank裡的人也都是一樣。難道不怕影響工作?如果是連管理自己愛做的事情都辦不到,沒辦法享受自己的人,根本不會出現在Design Tank團隊裡。
- no overtime  絕不超時工作
加班是工作分配不好與人力調派出問題的現象。加班毀掉個人的生活並扼殺該有的創造力 熱情 與效率。不允許加班,並積極的執行。相對的,會提高工作時間內工作的密度與完成度。希望每個人是精神飽滿的進入崗位,充滿成就感下班,前往他在今天結束以前的其他安排。這樣的前提是工作本身吸引人,有挑戰性,有樂趣。
- Make high-turnover-rate a strength  善用"高流動率"
設計產業界有個現象,我也不知道是設計人天性的必然還是純粹一種產業文化,就是人員的超高流動率。流失熟悉團隊默契或執行經驗的人固然可惜,但應善用高汰換率,把它看做源源不絕的新血注入,視為打破盲點的機會,充分發揮它的優點。例如,設計一套idea產生機器,讓生猛活跳的新血注入,都能幫助Design Tank產生源源不絕的新想法。
- Internal sharing and call-out  內部分享與求助
當成員因專案而被畫分開來,彼此的交流與連繫會減少。當專案小組有階段性的成果,一定得內部分享交流,同時也累積整個團隊的見識廣度和資料庫。另外,也善用design tank所有人的能力,在適當的時機點對所有人call out,可以瞬間產生更多想法。
- Push individual's goal and value  重視每個人的獨立價值
要了解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我期許,都有自己喜好。必須提供機會了解每個成員對自己的目標設定,從中與整個團隊的目標做平衡,安排分工內容,並讓每個人有持續的成就感。只有當人因為誘因被拉出"舒適圈",但在適當的管理分配下不至於落入"恐慌圈",才能最有效的學習與成就,而且這些外部條件是會一變動的。
- Research and documentation  持續的研究與記錄歸檔
設計是一門做中學,學中做的專業。每一次的專案都會有相對應的前期研究和成果,以及設計執行過程中累積的豐富知識。必須重視這些知識的存檔記錄,方便類似案子的研究查詢,也方便累積成員各自以及整體團隊的經驗和技能。

- 持續更新


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

[書記] Rework 工作大解放... 將來工作請別忘記...

摘自<Rework: 工作大解放>多篇文章標題
有些忘了確切意思,之後回來補


- Planning is Guessing
- Failure is NOT a rite of passage
- 外來資金 少碰為妙
- Scratch your own itch!
- Less is a good thing
- Decisions are progress
- 銷售副產品!
- Meetings are poison!
- "Good enough" is fine
- Your estimate sucks!
- 小決定>大決策
- Don't Copy!
- Say "No"!
- 培養觀察
- "分享"!! (名廚&食譜)
- Everything is Marketing!!
- 世界各地找人才
- Speed changes everything
- They are not 13!! (your employees)
- Send people home at FIVE!!
- "政策是對個人不良行為的集體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