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關於失控的城市化

失控的城市化,發生在這裡二三線城市。

就像看到隔壁家的孩子成年, 長高, 長壯,,出於一種絕大部分是虛榮的模仿心態,來裝扮自己才剛出生的孩子。西方國家城市百年,台灣城市數十年,中國大陸城市五年以內。大家都說這裡發展快,但他們沒跟你說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建設可以跳躍,可以加速,但人一代就是一代,經歷過數個世代交替, 社會結構性演化的社會,與只經歷過一代人的數年就得"換腦袋,換想法"的社會,兩者有多麼大的不同。

這些快速成長的城市,看來內在並不如它們外在的突飛猛進。硬體有了,但生活習慣怎會說變就變?能平行移植的,除了硬體,也就只有新移民-那些本就適應新硬體的外來族群。

所以特別在一線大城市如上海,城市的區域支離破碎,一小處地方,屬於一小群人,住得很近,但不會有交集。隔壁是老外聚集的酒館,這邊是老一輩當地人才會買的油炸小吃攤;將半支豬血淋淋的掛在清真餐館外的人行道,正對著五星級大飯店...。

於是人們喜歡稱它"有趣" & "刺激"`, 但總不會是"宜居"。外來人的目的各不同,整個城市大部分也都是為外來人打造的,他們唯一共通的就是不久駐。不久駐,又怎麼會盡一份心力讓地方更"好"更"永續"?這裡有的充其量只是迎合"消費者"的繁華假象。

或許港口城市如上海,自古就有此特性。只不過,現在整個中國,大概都是如此。

還是受不了二手菸瀰漫&走路得小心的痰

短暫回台灣,在重回上海讓我想起第一次走在上海人行道的感覺...。

不喜歡的還是不喜歡,說厭惡也不為過。不過,這可能也就像以前台灣四處可見的檳榔汁,只是時間演進的問題。

在美國, 歐洲, 甚至日本,看到對台灣的期待;在這裡,看到台灣的成就,也或許看到兔子的傲慢,儘管這其實不是一場龜兔賽跑...。

但,也數次在混亂無序, 爭先恐後湧進的地鐵上,看見禮讓老人的乘客,而且讓座的不限於年輕人(或該說,不限於成年人?) 。台灣走了十餘年有的成熟,這裡可能很快就走過。只不過是用這樣的模式:一部分的人先跟上。如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維,一部分人先富,導致今天貧富差距大到另一部分人不可能富,"一部分人先跟上這樣的生活水準",會不會只是將舊習慣藏到檯面下或邊緣化,或長成一種新的混合體?你看到這裡天差地別的生活習慣, 生活水準落差,全部拼貼在一起的城市景象,用一種強烈也令人不舒服的方式呈現它的"進程"-一種你不會認同,卻也無法否定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