唸建築的時候想探索都市,唸都市的時候想探索社會,發現自己對政治、經濟、科學都感興趣,在設計產業學習的同時深感商業思維的必要性、在公司體制裡看到媒體營銷的決定性、在網路世代目睹各種傳統思維的顛覆...。我常常跟朋友說,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因果,在美國唸書的日子成了我的 "開智" 時期,對很多事情都好奇,跳出一個圈子之後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圈子,原來多數人都只在自己舒適圈裡打轉,原來在圈子和圈子間隱藏了各種可能性...。回顧當初對 "跨領域" 的疾呼、短暫的轉行、待哪裡都不舒爽的間歇性叛逆,其實都在追求一件事:更全面的理解當下。現在,一樣的探索慾望,用"城市"這個載體來實踐和包裝。
Invisible Cities 看不見的城市,這本書我知道很久了,只是一直沒好好閱讀。時不時在建築和都市這個領域,你會聽到人們提起它,或用來比喻城市看不到卻真實存在的情感、記憶、印象、行為...。在幾個城市long stay過,我彷彿能逐漸理出人對城市那些抽象且複雜的情感,一些跨文化、跨地域,卻因人性而相通的行為和記憶,加上新工具的興起,我們有機會對複雜的行為與流動做有效率的再現。我相信城市是我們最寶貴的原始資料庫,裏頭能找到各種答案、線索與靈感;城市同時也是最大的畫布,它渴望而且迫切需要我們的想像力奔放,大膽實驗與創新。所以過去我們束手無策、無法褻玩的看不見的城市,現在可以也必須被看見。從Invisible Cities 到 In Visible Cities,不光是看不見的得以被看見,更強調 "In" — "在" 我們身處的城市,從最熟悉但其實陌生的城市開始,在居住者、過客、觀察者身份中不斷切換,重新認識與闡述我們的城市。
這是一個宏遠的計畫,宏遠到我不確定我配得上它。所以我希望號招一樣想探索城市的夥伴們加入。我們不光是重新了解與呈現城市,還要對城市提出對策。我希望這是一場壯遊的開始,是一場開放與互相激勵的旅程,是跨越不同城市,既全球也在地、理性也感性、宏觀且細緻的探險。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2015年3月17日 星期二
City's Next Steps--Urban Intervention Without Urban Mindset
[Urban Intervention Without Urban Mindset]
In many of the new innovations, we see destruction accompanied, and the society stumbled adopting them. The popular Chinese taxi-hailing smartphone app: Didi Dache (滴滴打车), for example, reshaped the behavior of people traveling in the city throughout China. User can requests a cab anytime anywhere in the city, and wait for nearby taxi drivers to “grab” the order. One can even add extra tips to attract drivers while in unfavorable conditions such as peak hour or distant pick-up spot. However, just because it’s that convenient, the drivers became reluctant to pick up people who were not using the app or people didn't pay extra, and the service squeezed out customers who aren't fluent in mandarin (you have to recognize Chinese characters to use the app or voice-message to drivers in Mandarin). It caused uneven service distribution, and became so troublesome that the government needed to forbid using the tipping service during peak time in workdays and holidays.
This made I recall Dan Hill’s recent essay: Urban Parasites, Data-Driven Urbanism, and the Case of Architecture [X] and his comment on such notion as “city as public good” was absent in the thinking of many disruptive social innovations. He elaborated cases like Kickstarter and Uber, for the former dictates which project, may it be an urban project (e.g.: the Plus Pool in New York) is to be built; and the latter tried to dodge from local union, taxation, and legal regulations every markets they entered. The pure business thinking behind most of the innovations we nowadays encountered often stands in the way of our pursuing for a better and fairer public realm. Such outcomes result from the lack of proper urban mindsets definitely worth of our attention, not to mention those already impacted our infrastructure system, streetscape, and urban environments.
2015年3月16日 星期一
City’s Next Steps- Intro
[Intro]
City, where the most dense innovation, creativity, variation, and remix take place, with tons of whys of its failures and succeeds, is always the greatest pleasure for urban planners and designers. I always find this profession particularly fascinating because of this huge excitement one can discover along the way of practice. It's indeed a long journey, and perhaps never come to a point where one can claims himself/ herself to be an expert even with entire life committed to the profession. That's how I see myself fitting in this field of practice as a human living in, exploring within, and happened to involve in the making of the city. However, when the exploration becomes repetition, discoveries become the standards, this profession starts to lose its magic.
Needless to say that the world now is rapidly changing, and our lives are continuously reshaped by both tangible and intangible inventions. Mobile devices changed our ways of communication and fetching information, electric cars revolutionized the power supply chain and streetscape, the sharing economics right ahead of us is going to change entire merchant ecosystem, and there’s just too many to elaborate. As everyday city users, we definitely had noticed these changing of our urban lives, but do we consider ourselves capable enough to tackle with these changes, and incorporate them into our larger spectrum of practice? While all other creative professions are flooding into the cities trying to play around with the complex, urban designers and planners, however, seem remained conservative to, if not ignoring, the fact that the built cities are the great canvas waiting for more creativities.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沒有人會負責任"
站在城市規劃與設計的前線,親眼目睹城市化在這裡的被推崇, 被懷疑, 被迷信, 被曲解...。很幸運的看到許多城市之所以形成的道理和過程,很不幸的是這不是教科書,不是被反覆辯證的前例,而是進行式,是沒有時間也無從討論是非對錯的當下,來不及做反省。很不幸的這是真真實實的土地,是真真實實的人民。
"沒有人會為結果負責任" 業主這一句話說的我直點頭,因為我最近老跟朋友說一樣的感觸。中國正在發生的城市化,就像一幅難得的空白畫布,大家喜孜孜的各自在上面撇上一筆,人人都分一杯羹。地方領導得到政績;地方政府得到收入;開發商得到銀行貸款;設計單位得到報酬。在乎嗎?這些角色裡沒有一個是會住在這個項目的人,或甚至不住在這個城市。最後,這個城市的後果是誰買帳?誰來用?誰來居住?誰來"住不起"?誰來"被決定"?
畫漂亮的大餅,講虛無飄渺的空詞,會議室裡人人意淫不會存在的景象,全是西方一下歐洲一下美國,拼拼湊湊出來的膚淺印象,沒有社會文化,沒有歷史,沒有族群,甚致忽略政策制度。你有沒有想過,其實很多爛攤子,並不是誰心存壞心,而是就算每個人都盡力做到自己認為最好,覺得對得起自己,但整件事到最後還是可以變得極度荒謬?
我常說,感覺有罪惡感,感覺自己在這個大食物鍊裡,也同時是劊子手,我們常常在幫業主圓一個不能實踐的夢。有良知的劊子手,再有善心也只是讓下手不那麼痛苦罷了。
偶遇過讓我深感敬佩的地方官員,他們最大的共通點,就是都是當地人,對當地有情感有記憶,但感覺也只是在眾多角力下辛苦的檔著這輛大車...。所以我也說一個地方的經濟,如果都是外來人, 流動人口撐起來的,這個城市的下場大概也會很慘,因為沒有人會負責,沒有人需要負責,各自拿了自己需要的東西,時間到就走人,留爛攤子給不在這個遊戲裡也最沒有聲音的人。
"沒有人會為結果負責任" 業主這一句話說的我直點頭,因為我最近老跟朋友說一樣的感觸。中國正在發生的城市化,就像一幅難得的空白畫布,大家喜孜孜的各自在上面撇上一筆,人人都分一杯羹。地方領導得到政績;地方政府得到收入;開發商得到銀行貸款;設計單位得到報酬。在乎嗎?這些角色裡沒有一個是會住在這個項目的人,或甚至不住在這個城市。最後,這個城市的後果是誰買帳?誰來用?誰來居住?誰來"住不起"?誰來"被決定"?
畫漂亮的大餅,講虛無飄渺的空詞,會議室裡人人意淫不會存在的景象,全是西方一下歐洲一下美國,拼拼湊湊出來的膚淺印象,沒有社會文化,沒有歷史,沒有族群,甚致忽略政策制度。你有沒有想過,其實很多爛攤子,並不是誰心存壞心,而是就算每個人都盡力做到自己認為最好,覺得對得起自己,但整件事到最後還是可以變得極度荒謬?
我常說,感覺有罪惡感,感覺自己在這個大食物鍊裡,也同時是劊子手,我們常常在幫業主圓一個不能實踐的夢。有良知的劊子手,再有善心也只是讓下手不那麼痛苦罷了。
偶遇過讓我深感敬佩的地方官員,他們最大的共通點,就是都是當地人,對當地有情感有記憶,但感覺也只是在眾多角力下辛苦的檔著這輛大車...。所以我也說一個地方的經濟,如果都是外來人, 流動人口撐起來的,這個城市的下場大概也會很慘,因為沒有人會負責,沒有人需要負責,各自拿了自己需要的東西,時間到就走人,留爛攤子給不在這個遊戲裡也最沒有聲音的人。
2014年1月3日 星期五
關於失控的城市化
失控的城市化,發生在這裡二三線城市。
就像看到隔壁家的孩子成年, 長高, 長壯,,出於一種絕大部分是虛榮的模仿心態,來裝扮自己才剛出生的孩子。西方國家城市百年,台灣城市數十年,中國大陸城市五年以內。大家都說這裡發展快,但他們沒跟你說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建設可以跳躍,可以加速,但人一代就是一代,經歷過數個世代交替, 社會結構性演化的社會,與只經歷過一代人的數年就得"換腦袋,換想法"的社會,兩者有多麼大的不同。
這些快速成長的城市,看來內在並不如它們外在的突飛猛進。硬體有了,但生活習慣怎會說變就變?能平行移植的,除了硬體,也就只有新移民-那些本就適應新硬體的外來族群。
所以特別在一線大城市如上海,城市的區域支離破碎,一小處地方,屬於一小群人,住得很近,但不會有交集。隔壁是老外聚集的酒館,這邊是老一輩當地人才會買的油炸小吃攤;將半支豬血淋淋的掛在清真餐館外的人行道,正對著五星級大飯店...。
於是人們喜歡稱它"有趣" & "刺激"`, 但總不會是"宜居"。外來人的目的各不同,整個城市大部分也都是為外來人打造的,他們唯一共通的就是不久駐。不久駐,又怎麼會盡一份心力讓地方更"好"更"永續"?這裡有的充其量只是迎合"消費者"的繁華假象。
或許港口城市如上海,自古就有此特性。只不過,現在整個中國,大概都是如此。
就像看到隔壁家的孩子成年, 長高, 長壯,,出於一種絕大部分是虛榮的模仿心態,來裝扮自己才剛出生的孩子。西方國家城市百年,台灣城市數十年,中國大陸城市五年以內。大家都說這裡發展快,但他們沒跟你說的是,很多時候我們忽略了建設可以跳躍,可以加速,但人一代就是一代,經歷過數個世代交替, 社會結構性演化的社會,與只經歷過一代人的數年就得"換腦袋,換想法"的社會,兩者有多麼大的不同。
這些快速成長的城市,看來內在並不如它們外在的突飛猛進。硬體有了,但生活習慣怎會說變就變?能平行移植的,除了硬體,也就只有新移民-那些本就適應新硬體的外來族群。
所以特別在一線大城市如上海,城市的區域支離破碎,一小處地方,屬於一小群人,住得很近,但不會有交集。隔壁是老外聚集的酒館,這邊是老一輩當地人才會買的油炸小吃攤;將半支豬血淋淋的掛在清真餐館外的人行道,正對著五星級大飯店...。
於是人們喜歡稱它"有趣" & "刺激"`, 但總不會是"宜居"。外來人的目的各不同,整個城市大部分也都是為外來人打造的,他們唯一共通的就是不久駐。不久駐,又怎麼會盡一份心力讓地方更"好"更"永續"?這裡有的充其量只是迎合"消費者"的繁華假象。
或許港口城市如上海,自古就有此特性。只不過,現在整個中國,大概都是如此。
還是受不了二手菸瀰漫&走路得小心的痰
短暫回台灣,在重回上海讓我想起第一次走在上海人行道的感覺...。
不喜歡的還是不喜歡,說厭惡也不為過。不過,這可能也就像以前台灣四處可見的檳榔汁,只是時間演進的問題。
在美國, 歐洲, 甚至日本,看到對台灣的期待;在這裡,看到台灣的成就,也或許看到兔子的傲慢,儘管這其實不是一場龜兔賽跑...。
但,也數次在混亂無序, 爭先恐後湧進的地鐵上,看見禮讓老人的乘客,而且讓座的不限於年輕人(或該說,不限於成年人?) 。台灣走了十餘年有的成熟,這裡可能很快就走過。只不過是用這樣的模式:一部分的人先跟上。如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維,一部分人先富,導致今天貧富差距大到另一部分人不可能富,"一部分人先跟上這樣的生活水準",會不會只是將舊習慣藏到檯面下或邊緣化,或長成一種新的混合體?你看到這裡天差地別的生活習慣, 生活水準落差,全部拼貼在一起的城市景象,用一種強烈也令人不舒服的方式呈現它的"進程"-一種你不會認同,卻也無法否定的模式。
不喜歡的還是不喜歡,說厭惡也不為過。不過,這可能也就像以前台灣四處可見的檳榔汁,只是時間演進的問題。
在美國, 歐洲, 甚至日本,看到對台灣的期待;在這裡,看到台灣的成就,也或許看到兔子的傲慢,儘管這其實不是一場龜兔賽跑...。
但,也數次在混亂無序, 爭先恐後湧進的地鐵上,看見禮讓老人的乘客,而且讓座的不限於年輕人(或該說,不限於成年人?) 。台灣走了十餘年有的成熟,這裡可能很快就走過。只不過是用這樣的模式:一部分的人先跟上。如同"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思維,一部分人先富,導致今天貧富差距大到另一部分人不可能富,"一部分人先跟上這樣的生活水準",會不會只是將舊習慣藏到檯面下或邊緣化,或長成一種新的混合體?你看到這裡天差地別的生活習慣, 生活水準落差,全部拼貼在一起的城市景象,用一種強烈也令人不舒服的方式呈現它的"進程"-一種你不會認同,卻也無法否定的模式。
2013年12月16日 星期一
短評西岸建築展&期待台灣
去看了上海的"西岸2013建築與當代藝術雙年展"。幾個建築圈的朋友都去看過了,好評負評都有,但大多都建議我去看看。在一個真的是鳥不生蛋的地方,一個舊廠區改造的展場。展場本身很酷,有大型機械的油泵房和四個儲油槽,的確是我的菜,但展覽本身不怎麼酷。首先,我不知道為什麼當代建築要跟藝術綁在一起展,是不是光展建築怕沒有人潮?(以中國模式來說,人潮是次要,活動激發的討論不重要,搞活動需要的資金贊助與廣告機會才是真顧慮) 台灣也喜歡這樣搞,建築+藝術,設計+藝術,有時候再加一些表演啦手工藝市集啦,然後冠上一個文創頭銜,大雜燴,讓看展的人懷疑策展的人到底知不知道他在策什麼東西。BTW,這個西岸雙年展的總策展人是張永和。
把設計與藝術放在一起,可以,因為在天差地別中間的確有個交集,那就是社會觀察,了解,&再現,而藝術的社會觀察/關懷,在這個場子中,無異於其他藝術展覽,感覺就是在緬懷,在鄉愁,在反芻一種已經算不上新的都市情緒;而建築設計的部分,很抱歉,完全沒有社會觀點,這讓建築展品更顯得格格不入。對於大眾來說,看完一旁不知所以然的藝術品後,回過頭來看的,到底是要看看這模型多精美呢?還是要看這圖畫的多有藝術感?反正不會是想告訴我中國近年的都市到底怎麼回事。把藝術與設計放一起展,註定了媚俗的基調,可惜之一。
我其實並沒有期待看到什麼內容,反正就是抱著去看看他們怎麼辦展覽的心態去逛(說逛其實也沒那麼雅致,因為那天冷到爆)。以張永和這樣MIT前系主任和王樹這個普立茲建築獎中國第一人來說,號召力應該是全中國最強了,但即便我不抱任何期待,還是覺得滿失望的。只討論建築部分,因為藝術我不懂,如果這個展的內容是想呈現中國當代建築,而我也確實接收到了展覽所要傳達的意思的話,那我還真得搖搖頭,中國舞台之大,群聚力量之強,卻在這個展場裡顯得內容淺薄無比。把中國新銳建築師與外國明星建築師並列,用幾乎一樣大的空間,意思很明顯,是要把中國的新秀抬到世界舞台上,但為何不乾脆不邀請這些大師 僅僅呈現中國建築師就好呢?把大師放在旁邊,大師本就無須費力氣展示,而相較於在地建築師汲汲營營的布置與圖說,不更顯得這種位階與企圖心差異嗎?想抹去這種比較,反而真正助長了這種高低,可惜之二。
最大讓我不耐的地方,就是我看到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西方來的影子,有的像Rogers,有的像Zaha, 有的像Piano, 有的像日本當代建築師..,要不是我還記得我人在上海,而展版上寫的還是簡體中文,我可能搞不清楚我在看哪個國家的建築展了。建築作品這種東西,我想我真的是越來越沒耐心看了,我對於Object與Eye-candy越來越沒耐性,我看不到這個所謂的中國當代建築,有任何一點對於當代建築或中國的理論或批判,有的都是西方教育訓練下的美感和精神,還有一直以來包裝這個行業的遺世獨立的孤傲感。當然啦,思想這東西急不來,不會是幾年,也不會是十幾年就會有的東西,這是一種文化,需要深耕,需要很長時間內化然後反省,只不過鋪張與虛榮-包括活動想搞大, 包山包海, 拉明星撐場面等等-我認為只會抑制掉成長的機會。成長需要時間,有時甚至需要關起門來好好檢視自己,就像日本因為時代背景的關係,很早就走出自己的風格和都市理論...。一個展,看不到背後的思想,或是背後的思想不過如此,可惜之三。
最後,如果我見到一個大陸觀光客到台灣看了一個什麼當代建築展之後發文感嘆,我可能也不以為然,因為我知道台灣的展很多都很鳥,你一個外地人想以井窺天,區區一個爛展就評斷當代設計,也為免太武斷。對,我可能就是太武斷了,但這個展就是令人失望的。
講回台灣也喜歡搞場面又想發發牢騷,說真的小小一個島,這麼一點點地方蓋那一點點東西,有什麼好展的?有什麼好年年頒建築獎?想學音樂影劇,把獎也頒到中國大陸,你有什麼魅力,人家稀罕嗎?為什麼不好好去挖掘已經在都市裡的文化和特色,去重新講這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故事?去放大對設計的闡述,去把真正有活力有思想的族群撈出來,去實踐一點真正切實際的設計,培養負責任的設計心態?台北設計之都,我對妳還真是充滿了鄉愁式的期待,我真心期待這個花錢買來的帽子在三年的時間裡,繼續砸錢,漫天灑種的同時還真能冒出點新芽來。
當然如果有機會,我也絕不想只在無關緊要的地方發牢騷,而是真正貢獻點什麼。
把設計與藝術放在一起,可以,因為在天差地別中間的確有個交集,那就是社會觀察,了解,&再現,而藝術的社會觀察/關懷,在這個場子中,無異於其他藝術展覽,感覺就是在緬懷,在鄉愁,在反芻一種已經算不上新的都市情緒;而建築設計的部分,很抱歉,完全沒有社會觀點,這讓建築展品更顯得格格不入。對於大眾來說,看完一旁不知所以然的藝術品後,回過頭來看的,到底是要看看這模型多精美呢?還是要看這圖畫的多有藝術感?反正不會是想告訴我中國近年的都市到底怎麼回事。把藝術與設計放一起展,註定了媚俗的基調,可惜之一。
我其實並沒有期待看到什麼內容,反正就是抱著去看看他們怎麼辦展覽的心態去逛(說逛其實也沒那麼雅致,因為那天冷到爆)。以張永和這樣MIT前系主任和王樹這個普立茲建築獎中國第一人來說,號召力應該是全中國最強了,但即便我不抱任何期待,還是覺得滿失望的。只討論建築部分,因為藝術我不懂,如果這個展的內容是想呈現中國當代建築,而我也確實接收到了展覽所要傳達的意思的話,那我還真得搖搖頭,中國舞台之大,群聚力量之強,卻在這個展場裡顯得內容淺薄無比。把中國新銳建築師與外國明星建築師並列,用幾乎一樣大的空間,意思很明顯,是要把中國的新秀抬到世界舞台上,但為何不乾脆不邀請這些大師 僅僅呈現中國建築師就好呢?把大師放在旁邊,大師本就無須費力氣展示,而相較於在地建築師汲汲營營的布置與圖說,不更顯得這種位階與企圖心差異嗎?想抹去這種比較,反而真正助長了這種高低,可惜之二。
最大讓我不耐的地方,就是我看到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西方來的影子,有的像Rogers,有的像Zaha, 有的像Piano, 有的像日本當代建築師..,要不是我還記得我人在上海,而展版上寫的還是簡體中文,我可能搞不清楚我在看哪個國家的建築展了。建築作品這種東西,我想我真的是越來越沒耐心看了,我對於Object與Eye-candy越來越沒耐性,我看不到這個所謂的中國當代建築,有任何一點對於當代建築或中國的理論或批判,有的都是西方教育訓練下的美感和精神,還有一直以來包裝這個行業的遺世獨立的孤傲感。當然啦,思想這東西急不來,不會是幾年,也不會是十幾年就會有的東西,這是一種文化,需要深耕,需要很長時間內化然後反省,只不過鋪張與虛榮-包括活動想搞大, 包山包海, 拉明星撐場面等等-我認為只會抑制掉成長的機會。成長需要時間,有時甚至需要關起門來好好檢視自己,就像日本因為時代背景的關係,很早就走出自己的風格和都市理論...。一個展,看不到背後的思想,或是背後的思想不過如此,可惜之三。
最後,如果我見到一個大陸觀光客到台灣看了一個什麼當代建築展之後發文感嘆,我可能也不以為然,因為我知道台灣的展很多都很鳥,你一個外地人想以井窺天,區區一個爛展就評斷當代設計,也為免太武斷。對,我可能就是太武斷了,但這個展就是令人失望的。
講回台灣也喜歡搞場面又想發發牢騷,說真的小小一個島,這麼一點點地方蓋那一點點東西,有什麼好展的?有什麼好年年頒建築獎?想學音樂影劇,把獎也頒到中國大陸,你有什麼魅力,人家稀罕嗎?為什麼不好好去挖掘已經在都市裡的文化和特色,去重新講這個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故事?去放大對設計的闡述,去把真正有活力有思想的族群撈出來,去實踐一點真正切實際的設計,培養負責任的設計心態?台北設計之都,我對妳還真是充滿了鄉愁式的期待,我真心期待這個花錢買來的帽子在三年的時間裡,繼續砸錢,漫天灑種的同時還真能冒出點新芽來。
當然如果有機會,我也絕不想只在無關緊要的地方發牢騷,而是真正貢獻點什麼。
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雜感-關於台灣
今天和同事出差,午餐時間閒聊了一些。Y說很久以前,台北在東亞還是一個Capital,但現在,感覺起來其實..跟馬尼拉沒兩樣。我沒去過馬尼拉,但我想我知道那是什麼樣的城市氛圍了。J說她之前在台北辦公室面試了幾個台灣畢業生,很訝異的發現現在年輕人多麼不想出國工作。她問其中一個面試者,說在台北,研究所畢業,剛進職場,了不起三萬多,就算四萬好了,在上海能賺得還是遠比這個數字多,問什麼不想來,那個面試者回答:因為房租也很貴阿,言下之意,這個畢業生還是跟父母住在一起;她也和學生提到過,而學生的回應是:老師,那是因為妳有本錢阿。她也驚訝,難到年輕不是最大的本錢嗎?她說非常訝異現在年輕人這麼不想出去看看,不想挑戰。可能因為台北太舒服了,她說。對,台北的確太舒服太方便了,整個台灣都太舒服了,不需要往外看,不需要挑戰,日子也能過得不錯,每天抱怨這個罵罵那個,關掉電視關掉電腦,還不是一樣過日子。台灣真的是全亞洲, 搞不好全世界最宜居的地方。
我接著說,其實我知道很多年輕人,都想出去看看,也都很願意。其實大家整天都被這些資訊轟炸,都會背了。什麼台灣缺乏競爭力,經濟封閉, 高端人才外流, 年輕人對海外狀況無感, 大陸人才輩出比台灣占盡優勢...。問題正是,大家都聽過,都覆誦過,都感嘆,也都在網路文章上按讚,但就是很少人做出改變,很少人真的跳出去走點不一樣的。其實也不光是在"出去看看"這件事情上,在職業的選擇上,甚至在求學生涯的選擇上。我其實心裡更想說的是:因為妳沒有遇到對的年輕人,就是有年輕人敢衝想衝,而這些人可能已經在路上了,也沒機會被妳這樣問到。Y, J都同意台灣其實有很多很有能力的人,我也同意,我說台灣非常有潛力,但目前就是可惜兩個字。
我當然不覺得出國才是人才,或人才一定要出國。我反而覺得有想法,也敢為理想冒險衝刺的人就是人才,管你專心待在台灣還是世界各地到處跑。但視野開闊還是滿必要的。我記得大學時候一位老師跟我們說,雖然他自己是台南人,也真的很愛台南,但我們畢業之後,要想辦法到台北工作,或出國看看,到資訊密集, 開闊的地方試試,不要一下子就在台南找工作,等一段時間後,真的喜歡台南,再回來台南。我到現在更體會這是什麼意思。眼界是一種你沒有打開過,也不會知道到底有什麼影響的東西。
我會回台灣,就像老師回到她最愛的台南經營事務所一樣。繞一圈,確定自己要什麼,盡量讓自己不要坐井窺天, 目光如豆,然後定下來專心好好的做,踏踏實實的做。
我接著說,其實我知道很多年輕人,都想出去看看,也都很願意。其實大家整天都被這些資訊轟炸,都會背了。什麼台灣缺乏競爭力,經濟封閉, 高端人才外流, 年輕人對海外狀況無感, 大陸人才輩出比台灣占盡優勢...。問題正是,大家都聽過,都覆誦過,都感嘆,也都在網路文章上按讚,但就是很少人做出改變,很少人真的跳出去走點不一樣的。其實也不光是在"出去看看"這件事情上,在職業的選擇上,甚至在求學生涯的選擇上。我其實心裡更想說的是:因為妳沒有遇到對的年輕人,就是有年輕人敢衝想衝,而這些人可能已經在路上了,也沒機會被妳這樣問到。Y, J都同意台灣其實有很多很有能力的人,我也同意,我說台灣非常有潛力,但目前就是可惜兩個字。
我當然不覺得出國才是人才,或人才一定要出國。我反而覺得有想法,也敢為理想冒險衝刺的人就是人才,管你專心待在台灣還是世界各地到處跑。但視野開闊還是滿必要的。我記得大學時候一位老師跟我們說,雖然他自己是台南人,也真的很愛台南,但我們畢業之後,要想辦法到台北工作,或出國看看,到資訊密集, 開闊的地方試試,不要一下子就在台南找工作,等一段時間後,真的喜歡台南,再回來台南。我到現在更體會這是什麼意思。眼界是一種你沒有打開過,也不會知道到底有什麼影響的東西。
我會回台灣,就像老師回到她最愛的台南經營事務所一樣。繞一圈,確定自己要什麼,盡量讓自己不要坐井窺天, 目光如豆,然後定下來專心好好的做,踏踏實實的做。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比起按兵不動,應該是要伺機而動
到新環境上班,才第二周,已經跟幾個senior講了自己有的沒的憧憬,不是好事,特別是當這些話居然是第一次聊天時後就滔滔不絕的講...
"...我這樣會不會....會不會有點好高騖遠的感覺? "
"恩,有一點..."
當下也只能囧了
要我是他,我大概也會覺得一樣吧
以前每段工作,我都沒有什麼太大企圖,所以給人認真負責的印象好像也理所當然
只是這次有比較明顯的企圖,理應是好事
倒是分寸上怎麼拿捏,真的比較需要注意一點。
伺機而動吧。心裡那股澎湃,總得找個宣洩~
"...我這樣會不會....會不會有點好高騖遠的感覺? "
"恩,有一點..."
當下也只能囧了
要我是他,我大概也會覺得一樣吧
以前每段工作,我都沒有什麼太大企圖,所以給人認真負責的印象好像也理所當然
只是這次有比較明顯的企圖,理應是好事
倒是分寸上怎麼拿捏,真的比較需要注意一點。
伺機而動吧。心裡那股澎湃,總得找個宣洩~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XD目前與接下來 雜想
第二年,有從一開始就有點不大對勁。不像第一年這麼清楚要做什麼,反而比較像在想辦法延續什麼,而不是再創造什麼。當只剩下形式的時候,覺得自己都有點迷失了。
對於到目前為止的徬徨和懷疑,還是得回到初衷檢視。
其實當初很簡單,就是:希望設計人能跨出自身領域,然後做出更具影響力的設計。這一點,沒有變,而且心中那把火還是一樣燃燒著。
所以有幾個執行角度:
- 設計人,以自身專業為中心延伸,了解相關行業(或有興趣結合之行業),然後反思自己如何創造更高價值。
這點,可能得單點突破。先所特定設計專業,例如建築,然後找出該領域的rebel,讓他們來說他們的反思和嘗試。
那麼,工業設計呢?平面/影像設計呢?品牌?網頁?互動設計?...又,是不是他們主要問題並不是跨領域呢?會不會根本不需要我們來瞎操心?想要幫忙的話到底要幫什麼?是為了我們,為了社會,為了誰?想要共同開創什麼的話,我們的交集在哪裡?共利會是什麼模式?
- 讓非設計人了解設計師的理想,讓外界對設計師有更高的期待,也才能讓設計施有所發揮。
這部分比較困難,要先讓具有跨領域溝通能力的設計師先對外說明設計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以議題為核心,讓非設計專業者與有溝通熱情的設計人一起圓桌討論/分享/工作。這當中,交集, 共同利益, 共同語言就相當重要,即便都有了,話題的進行還是需要facilitator。
有幾個重要觀念:
- 跨領域不是目的,也不能以此為號招。除非一個族群畫地自限,不然大聲疾呼跨領域是沒有意義的。
- 還是得以設計為目的。所以議題,最終都是回到:所以設計應該是什麼?應該怎麼做?身為設計師我們應該如何?大眾怎麼理解設計在這件事情當中的角色地位?
- 以實際議題,甚至馬上要執行的專案為目的,效果會遠大於空談
加油!
對於到目前為止的徬徨和懷疑,還是得回到初衷檢視。
其實當初很簡單,就是:希望設計人能跨出自身領域,然後做出更具影響力的設計。這一點,沒有變,而且心中那把火還是一樣燃燒著。
所以有幾個執行角度:
- 設計人,以自身專業為中心延伸,了解相關行業(或有興趣結合之行業),然後反思自己如何創造更高價值。
這點,可能得單點突破。先所特定設計專業,例如建築,然後找出該領域的rebel,讓他們來說他們的反思和嘗試。
那麼,工業設計呢?平面/影像設計呢?品牌?網頁?互動設計?...又,是不是他們主要問題並不是跨領域呢?會不會根本不需要我們來瞎操心?想要幫忙的話到底要幫什麼?是為了我們,為了社會,為了誰?想要共同開創什麼的話,我們的交集在哪裡?共利會是什麼模式?
- 讓非設計人了解設計師的理想,讓外界對設計師有更高的期待,也才能讓設計施有所發揮。
這部分比較困難,要先讓具有跨領域溝通能力的設計師先對外說明設計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以議題為核心,讓非設計專業者與有溝通熱情的設計人一起圓桌討論/分享/工作。這當中,交集, 共同利益, 共同語言就相當重要,即便都有了,話題的進行還是需要facilitator。
有幾個重要觀念:
- 跨領域不是目的,也不能以此為號招。除非一個族群畫地自限,不然大聲疾呼跨領域是沒有意義的。
- 還是得以設計為目的。所以議題,最終都是回到:所以設計應該是什麼?應該怎麼做?身為設計師我們應該如何?大眾怎麼理解設計在這件事情當中的角色地位?
- 以實際議題,甚至馬上要執行的專案為目的,效果會遠大於空談
加油!
2013年9月11日 星期三
莫非定律。上海小記
我好像總是去了不想去的地方。不喜歡中國,結果第二年GSD連續兩學期都去了中國。不喜歡上海,結果現在看起來我好像會去上海。不喜歡A公司,結果最後好像又會選A公司。
還是一樣不喜歡中國,不喜歡上海,不喜歡A公司。偏偏我就是去了。
我覺得,會不會是因為越是不喜歡的,會想搞懂它而接近?
也或者,所謂莫非定律,只是忽略那些順意的結果,僅著眼事與願違的部分?
1.
上禮拜因為面試的關係,跑了上海。這是我第三次去了。第一次世博,第二次實習。我一個GSD的朋友S在這邊待了一年多,我問他喜不喜歡上海,其實心理多少希望聽到一些批評,尋求點認同感吧。
「上海不錯阿」他說
「還適應嗎?」
「剛開始需要點時間適應,不過後來就還好。這邊好處是很國際化,容易融入」
S是台灣出生,但是在美國長大唸書的,中文算不錯,但英文還是最舒適。上海的國際化,讓他覺得滿能融入。他說這邊得到世界各地來的資訊還是滿多的,很不錯。我點點頭同意。
我說,我第三次來了,還是很不喜歡這裡。因為他看來還滿喜歡的,所以我也只用很短的話解釋:
"I feel like its a collage of everything... in a very uncomfortable way"
他沒說什麼,也許懂也許不,無所謂。
2.
上午面試結束,突然下雨,我坐在一樓大廳等雨停,忽然看到熟悉的人走過,居然是之前在荷蘭的同事,一個滿要好的韓國人Y。好一陣子沒連絡,印象停留在他跟我說他終於要回韓國跟他女朋友結婚,有機會還可以來台灣拜訪。
喜出望外,居然在這邊碰面。一起吃了午餐,聊了近況。他結婚了,蜜月沒經過台灣,去了一個夏威夷附近的小島。結婚後立刻來了上海工作。在這麼多亞洲城市裡,他履歷也只投了上海。話題中,我也問了他,喜不喜歡上海。他說滿喜歡的。除了他完全不會中文、公司也只有她一個韓國人、有時候別人會跟他講中文之外。不過這次我沒提我不喜歡上海了。久不見的朋友意外相聚的場合上,批評一個城市好像滿不對Tone的。
或許對這些"Foreigner"來說,上海不過就是個異鄉之地。就像紐約、荷蘭、巴黎、米蘭,對我來說,我都喜歡。或許完全無關的時候我就純粹欣賞它的美好,而不甚美好的就成了「刺激」或「有趣」。
或許我就是背負了一些台灣與中國的矛盾和不舒坦,所以總看不順眼。總是一些荒謬的景象特別讓我不舒服:機場和公共場合的宣傳影片、標語、「中国台湾」、「祖国」來「祖国」去的...,其他就是看不慣赤裸裸的將貧富差距攤在大街上、有錢人與窮人live so close yet so far、生活水準參差、公共衛生差、總見黃膚小妞貼著白人老外...等等。
雖然有些問題台灣也有。好吧,或許我就是擺脫不了一些意識型態。
但,我真的不喜歡。
還是一樣不喜歡中國,不喜歡上海,不喜歡A公司。偏偏我就是去了。
我覺得,會不會是因為越是不喜歡的,會想搞懂它而接近?
也或者,所謂莫非定律,只是忽略那些順意的結果,僅著眼事與願違的部分?
1.
上禮拜因為面試的關係,跑了上海。這是我第三次去了。第一次世博,第二次實習。我一個GSD的朋友S在這邊待了一年多,我問他喜不喜歡上海,其實心理多少希望聽到一些批評,尋求點認同感吧。
「上海不錯阿」他說
「還適應嗎?」
「剛開始需要點時間適應,不過後來就還好。這邊好處是很國際化,容易融入」
S是台灣出生,但是在美國長大唸書的,中文算不錯,但英文還是最舒適。上海的國際化,讓他覺得滿能融入。他說這邊得到世界各地來的資訊還是滿多的,很不錯。我點點頭同意。
我說,我第三次來了,還是很不喜歡這裡。因為他看來還滿喜歡的,所以我也只用很短的話解釋:
"I feel like its a collage of everything... in a very uncomfortable way"
他沒說什麼,也許懂也許不,無所謂。
2.
上午面試結束,突然下雨,我坐在一樓大廳等雨停,忽然看到熟悉的人走過,居然是之前在荷蘭的同事,一個滿要好的韓國人Y。好一陣子沒連絡,印象停留在他跟我說他終於要回韓國跟他女朋友結婚,有機會還可以來台灣拜訪。
喜出望外,居然在這邊碰面。一起吃了午餐,聊了近況。他結婚了,蜜月沒經過台灣,去了一個夏威夷附近的小島。結婚後立刻來了上海工作。在這麼多亞洲城市裡,他履歷也只投了上海。話題中,我也問了他,喜不喜歡上海。他說滿喜歡的。除了他完全不會中文、公司也只有她一個韓國人、有時候別人會跟他講中文之外。不過這次我沒提我不喜歡上海了。久不見的朋友意外相聚的場合上,批評一個城市好像滿不對Tone的。
或許對這些"Foreigner"來說,上海不過就是個異鄉之地。就像紐約、荷蘭、巴黎、米蘭,對我來說,我都喜歡。或許完全無關的時候我就純粹欣賞它的美好,而不甚美好的就成了「刺激」或「有趣」。
或許我就是背負了一些台灣與中國的矛盾和不舒坦,所以總看不順眼。總是一些荒謬的景象特別讓我不舒服:機場和公共場合的宣傳影片、標語、「中国台湾」、「祖国」來「祖国」去的...,其他就是看不慣赤裸裸的將貧富差距攤在大街上、有錢人與窮人live so close yet so far、生活水準參差、公共衛生差、總見黃膚小妞貼著白人老外...等等。
雖然有些問題台灣也有。好吧,或許我就是擺脫不了一些意識型態。
但,我真的不喜歡。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2013年9月6日 星期五
書
這兩年看的"課外書"(學校直接/間接的reading不算),大概是過去的十倍有餘。(因為過去可能五年才一本課外書...)
為了記錄這奇妙的轉變,我把這兩年看的書列一下,包括開始了但還沒看完的,希望之後速度和數量上可以更精進。
<The Idea Machine>
<精實創業 The Lean Startup> (中譯本)
<Different: Escaping the Competitive Herd > (中譯本)
<The Way of the Shepherd 牧者的管理智慧>
<大數據 Big Data> (中譯本)
<1984> (中譯本)
<The Decision Book>
為了記錄這奇妙的轉變,我把這兩年看的書列一下,包括開始了但還沒看完的,希望之後速度和數量上可以更精進。
<The Idea Machine>
<中國是誰的>
<精實創業 The Lean Startup> (中譯本)
<Different: Escaping the Competitive Herd > (中譯本)
<The Way of the Shepherd 牧者的管理智慧>
<大數據 Big Data> (中譯本)
<Rework 工作大解放> (中譯本)
<1984> (中譯本)
<動物農莊 Animal Farm> (中譯本)
<Thinking, Fast and Slow>
<Management Tips>
<The Decision Book>
<2020台灣的危機與挑戰>
What I learned from the offices...
[OMA, Rotterdam]
- Documentation of works!
- Small studio-alike teams within big corporate.
[frogdesign, Shanghai]
- Human-centered design approach.
- Another design team (firm) culture, and work & life balance!
[Architerior, Taipei]
- Fundamentals of architecture practice.
So what do I expect from the next one? I do have an answer.
- Documentation of works!
- Small studio-alike teams within big corporate.
[frogdesign, Shanghai]
- Human-centered design approach.
- Another design team (firm) culture, and work & life balance!
[Architerior, Taipei]
- Fundamentals of architecture practice.
So what do I expect from the next one? I do have an answer.
2013年8月21日 星期三
被殖民
我的香港朋友J說,
以前香港被英國殖民,
現在也一樣被殖民,只是英國變成了中國。
他說香港人其實憤慨的沒有想像的多,很多人做貿易做商的,只要一樣賺得到錢,日子過得下去,哪還管這麼多。而年輕人有越來越愛香港的傾向,整個香港內部其實有一種很深沉的tension。
我問他說,那香港還有沒有救。他說,很難。條件比較好的,也都有能力離開香港發展,條件比較弱的,也只能守在香港。J是個直性子的人,若不愛一個地方,說走就走,就像豪不留戀的離開OMA一樣。而他選擇回到香港,我想跟我會回到台灣一樣,除了"回家"以外,也有一種責任感。
我聽來聽去,覺得台灣好幸福,台灣人不夠知足。想像你的每一天,充滿了壓抑與不滿,最痛苦的莫過於無能為力,而我們至少還有選票,可以遊行,可以集會,可以大聲謾罵,激情之後我們到底是用什麼態度面對生活,面對我們的社會, 國家?
天下雜誌 <採訪花絮/香港人:你們台灣要守住啊!>
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1521
以前香港被英國殖民,
現在也一樣被殖民,只是英國變成了中國。
他說香港人其實憤慨的沒有想像的多,很多人做貿易做商的,只要一樣賺得到錢,日子過得下去,哪還管這麼多。而年輕人有越來越愛香港的傾向,整個香港內部其實有一種很深沉的tension。
我問他說,那香港還有沒有救。他說,很難。條件比較好的,也都有能力離開香港發展,條件比較弱的,也只能守在香港。J是個直性子的人,若不愛一個地方,說走就走,就像豪不留戀的離開OMA一樣。而他選擇回到香港,我想跟我會回到台灣一樣,除了"回家"以外,也有一種責任感。
我聽來聽去,覺得台灣好幸福,台灣人不夠知足。想像你的每一天,充滿了壓抑與不滿,最痛苦的莫過於無能為力,而我們至少還有選票,可以遊行,可以集會,可以大聲謾罵,激情之後我們到底是用什麼態度面對生活,面對我們的社會, 國家?
天下雜誌 <採訪花絮/香港人:你們台灣要守住啊!>
http://m.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1521
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
彈奏的時候,聆聽團員的聲音
我 嚴格說起來有兩個團
其中一個是我會掏心掏肺的好朋友們
這團,都是我遇過最謙虛又打從心底愛音樂的樂手
那樣的感覺是
我樂意做你的背襯,讓你乘著這股微風輕托上去揮灑,因為我們都聽到的是和諧美妙的文章
然後下一秒,聽懂了轉折,換成我被你抬著,我在上面說另一個故事,你甚至會專心聽著專心到忘了你該彈奏的
撇開尊重不談好了
最大的差異就在
即便他們自己都很厲害
他們在彈奏或演唱的時候
聆聽的是其他團員的聲音!
而不是自己的Tone, 自己的solo
無法成就偉大樂團的
都是只聽得見自己的人
其中一個是我會掏心掏肺的好朋友們
這團,都是我遇過最謙虛又打從心底愛音樂的樂手
那樣的感覺是
我樂意做你的背襯,讓你乘著這股微風輕托上去揮灑,因為我們都聽到的是和諧美妙的文章
然後下一秒,聽懂了轉折,換成我被你抬著,我在上面說另一個故事,你甚至會專心聽著專心到忘了你該彈奏的
撇開尊重不談好了
最大的差異就在
即便他們自己都很厲害
他們在彈奏或演唱的時候
聆聽的是其他團員的聲音!
而不是自己的Tone, 自己的solo
無法成就偉大樂團的
都是只聽得見自己的人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Target Audience
從去年開始被問到這個問題,我很訝異我答不出來。
就好像一切都小心翼翼準備好了,忽然一個看似相當基本的問題卻回答不上,難道這麼簡單的問題我們從來沒思考過嗎?難道精心策畫的活動就要敗在這種一般人直覺都會問的點上?
「所以你們鎖定的聽眾會是?」「所以我們要對誰宣傳?」...
學生嗎?不是;設計師?其實也不是...。講哪一個族群都不對,要是講了,就感覺像是貼了一個標籤,怎麼想都覺得不對勁。
其實這一切就是從Target Audience開始的。或者應該說,就是因為不存在這種能產生共鳴的Target才成立這個社團。沒有一個既定的名詞來描述這群人,所以當時我答不上,即便到了今年,開了這麼多次會議,見了這麼多人之後,還是答得很心虛:「喔...就是對這個議題感興趣的人...對這幾個領域的交集有想法的人...廣義的設計人...」
昨天開會,提到了一個詞-"Early Adopter 早期接受者",我才驚覺,對,可以用這個詞來描述這個族群,就是對於 "跨領域 設計"這個概念的Early Adopter。給了他們一個名稱之後,接下來也可以把想了一兩年的人物特質描述出來了:他們是T型人(ps.我很討厭其他什麼x型人這種詞,要描述不只是一,講二就好了,講三四五六是沒有意義的),有縱向專精也有橫向廣度,不安於單一的領域,最好從自身的專業看出很多限制,以至急迫著想要衝出無形的產業牢籠,尋求更大的影響力;最好是那個領域裡的佼佼者,但同時又是個叛逆者(Rebel);應該具備創業家精神,但也是個好軍師好顧問;洞察到單一知識與能力不是人類本性,更不是社會需求的前瞻觀察家。
而這樣的人,可能五六十歲,社會歷練深刻;但也可能是二十出頭,擁有出泥而不染的想像力的年輕人。行業?也許根本不應該是問題,因為即便是應該充滿創意的設計圈,對生活和其他領域知識興趣缺缺的還是占大部分,跳不出已成型的思考框架;而一些我們以為枯燥的職業,卻也不乏很有理想抱負同時深具求知慾與行動力的先驅者。
由於自己興趣的關係,由於辦活動四處認識不同人的關係,我慢慢發覺XD在尋找的Target Audience 其實藏身在四處各地,從特定族群裡面找,其實就是跳進自己已經立好"小心陷阱"牌子的洞裡。如果不能像可口可樂那樣把廣告做到全世界去大海撈針,那大概就要走"滲透"這條途徑。一個連一個,慢慢把散佈各地能起共鳴的人牽起來。這些人的聚會與合作,類似一個智庫,一個Think Tank,不過我個人更偏好用Design Tank這個詞,為了強調「做」,區別於像宋朝文人雅士的清談而無所作為的聚集。
所以,若文章至此,能引起你的共鳴,那麼你就是 XD CrossDesign 跨設計 的Target Audience。
PS. Early Adapter vs. Early Adopter
Quote: "This is someone who is part of the first vanguard of people to ever use a new thing. They adopt the thing early on. (Adopt meaning “to take up and practice as one’s own”). An early adapter, however, is someone who takes something early on and, like McGuyver or the A-Team, adapts it to their own nefarious purposes. This usually involves and/or incorporates duct tape somewhere in the process, a pocketknife, and potentially a Sharpie permanent marker. Big difference."
Read more: http://upandrunning.bplans.com/2008/07/23/correcting-myself-early-adapter-vs-early-adopter/#ixzz2bOPQNVb0
就好像一切都小心翼翼準備好了,忽然一個看似相當基本的問題卻回答不上,難道這麼簡單的問題我們從來沒思考過嗎?難道精心策畫的活動就要敗在這種一般人直覺都會問的點上?
「所以你們鎖定的聽眾會是?」「所以我們要對誰宣傳?」...
學生嗎?不是;設計師?其實也不是...。講哪一個族群都不對,要是講了,就感覺像是貼了一個標籤,怎麼想都覺得不對勁。
其實這一切就是從Target Audience開始的。或者應該說,就是因為不存在這種能產生共鳴的Target才成立這個社團。沒有一個既定的名詞來描述這群人,所以當時我答不上,即便到了今年,開了這麼多次會議,見了這麼多人之後,還是答得很心虛:「喔...就是對這個議題感興趣的人...對這幾個領域的交集有想法的人...廣義的設計人...」
昨天開會,提到了一個詞-"Early Adopter 早期接受者",我才驚覺,對,可以用這個詞來描述這個族群,就是對於 "跨領域 設計"這個概念的Early Adopter。給了他們一個名稱之後,接下來也可以把想了一兩年的人物特質描述出來了:他們是T型人(ps.我很討厭其他什麼x型人這種詞,要描述不只是一,講二就好了,講三四五六是沒有意義的),有縱向專精也有橫向廣度,不安於單一的領域,最好從自身的專業看出很多限制,以至急迫著想要衝出無形的產業牢籠,尋求更大的影響力;最好是那個領域裡的佼佼者,但同時又是個叛逆者(Rebel);應該具備創業家精神,但也是個好軍師好顧問;洞察到單一知識與能力不是人類本性,更不是社會需求的前瞻觀察家。
而這樣的人,可能五六十歲,社會歷練深刻;但也可能是二十出頭,擁有出泥而不染的想像力的年輕人。行業?也許根本不應該是問題,因為即便是應該充滿創意的設計圈,對生活和其他領域知識興趣缺缺的還是占大部分,跳不出已成型的思考框架;而一些我們以為枯燥的職業,卻也不乏很有理想抱負同時深具求知慾與行動力的先驅者。
由於自己興趣的關係,由於辦活動四處認識不同人的關係,我慢慢發覺XD在尋找的Target Audience 其實藏身在四處各地,從特定族群裡面找,其實就是跳進自己已經立好"小心陷阱"牌子的洞裡。如果不能像可口可樂那樣把廣告做到全世界去大海撈針,那大概就要走"滲透"這條途徑。一個連一個,慢慢把散佈各地能起共鳴的人牽起來。這些人的聚會與合作,類似一個智庫,一個Think Tank,不過我個人更偏好用Design Tank這個詞,為了強調「做」,區別於像宋朝文人雅士的清談而無所作為的聚集。
所以,若文章至此,能引起你的共鳴,那麼你就是 XD CrossDesign 跨設計 的Target Audience。
PS. Early Adapter vs. Early Adopter
Quote: "This is someone who is part of the first vanguard of people to ever use a new thing. They adopt the thing early on. (Adopt meaning “to take up and practice as one’s own”). An early adapter, however, is someone who takes something early on and, like McGuyver or the A-Team, adapts it to their own nefarious purposes. This usually involves and/or incorporates duct tape somewhere in the process, a pocketknife, and potentially a Sharpie permanent marker. Big difference."
Read more: http://upandrunning.bplans.com/2008/07/23/correcting-myself-early-adapter-vs-early-adopter/#ixzz2bOPQNVb0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越競爭,越平庸?
回想最近媒體書報雜誌,很愛勸人培養自己的"競爭力"。大概因為是亂世,再也沒有"穩定"的路子,也沒有明確的方向,導致集體慌張,所以到處勸人加強"競爭力"。耳目所及,永遠不乏"進修", "學習" 等等的字眼。
<Difference: Escaping from the Competitive Herd >這本書反倒是指出了 "越比較,越少差異"的迷思(ex: 麥當勞看星巴克紅了,所以也賣起咖啡;星巴克看餐點有搞頭,所以也出了早餐套餐...之類的) 因為當一個企業遇上競爭對手,都傾向補足自己的弱點,而非強化自己的優點,結果就是大家越來越類似,只有在小地方不同,然而這些小地方對於大多數消費者卻無關緊要。
企業,就是人。人就是會有這樣的毛病,怕將來會輸的,而少想到已經贏的。所以,這個社會的集體恐慌,集體追求"高競爭力"卻都是在推 補習,考照,學第二第三第四外語,出國留學打工旅遊...,卻鮮少有一本雜誌,一篇報導,一位導師,告訴我們如何發揮我們已有的或擅長的能力,如何真正脫穎而出,或至少怎麼發覺自己的興趣並且stick to it。
也許比起可套用在任何人身上的"補",必須針對個人特質單一進行的"雕琢"原本就難得多。但即便環境文化甚至於人性本如此,個人在自我發展上可千萬別搞錯重點。否則整個社會越強調個人"競爭力",越是 "集體平庸化"。
<Difference: Escaping from the Competitive Herd >這本書反倒是指出了 "越比較,越少差異"的迷思(ex: 麥當勞看星巴克紅了,所以也賣起咖啡;星巴克看餐點有搞頭,所以也出了早餐套餐...之類的) 因為當一個企業遇上競爭對手,都傾向補足自己的弱點,而非強化自己的優點,結果就是大家越來越類似,只有在小地方不同,然而這些小地方對於大多數消費者卻無關緊要。
企業,就是人。人就是會有這樣的毛病,怕將來會輸的,而少想到已經贏的。所以,這個社會的集體恐慌,集體追求"高競爭力"卻都是在推 補習,考照,學第二第三第四外語,出國留學打工旅遊...,卻鮮少有一本雜誌,一篇報導,一位導師,告訴我們如何發揮我們已有的或擅長的能力,如何真正脫穎而出,或至少怎麼發覺自己的興趣並且stick to it。
也許比起可套用在任何人身上的"補",必須針對個人特質單一進行的"雕琢"原本就難得多。但即便環境文化甚至於人性本如此,個人在自我發展上可千萬別搞錯重點。否則整個社會越強調個人"競爭力",越是 "集體平庸化"。
2013年7月26日 星期五
Wacky Tricks of Architects' -1: Fail to Adapt
Trying to integrate what supposed to be the "reaction" to urban system into architecture as an "action" may seems creative, if not stupid, at the time it's being proposed. But soon it becomes ridiculous not long after its realization. Simply because once it's being "locked" inside of a single piece of architecture, it no longer has the ability to adopt the systematic change, which is very likely to happen soon after any single building's completion. Base on what do we provide this amount of parking space? What if people no longer drive in the city? Can we reuse the parking space? Have you ever used the funny climbing elevator in between its parking levels? If the tower can be easily deconstruction and redone, I wouldn't care that much, yet it is definitely not the case. The wacky trick of architects' sometimes turns the building into an alien of the city. Keep that in mind, architects.
The urban is a dynamic organism, a ever-evolving system, while architecture is the frozen moment of an urban fragment. Architects always try to cross the line, sometimes we succeed, but more often we fail.

-- The vertical parking on the Marina Tower, Chicago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