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並不是說因為 XD辦了什麼分享或討論,所以改變了什麼,而是XD看到趨勢,看到大浪前的水勢。有沒有XD,反正這些討論都會發生,只不過XD在大家開始熱切討論之前,先用很廉價很陽春的方式起了個頭 (有沒有實質影響就不知道了...)。從"跨領域", "城市與資料", 到"公民創新"。
說真的,要說眼光精準,前瞻性,敢想敢講敢拉人來討論,XD目前為止,在這麼多各式各樣同樣陽春level的社團裡,還真是當之無愧。
現在,base在上海,打算做另外一件事情。XD的context主要還是台灣,也還是會持續運作改良。而新的東西,腳踩在上海,眼光放到全世界,洞察力不會變,小眾無所謂。期待吧。
2013年10月5日 星期六
XD目前與接下來 雜想
第二年,有從一開始就有點不大對勁。不像第一年這麼清楚要做什麼,反而比較像在想辦法延續什麼,而不是再創造什麼。當只剩下形式的時候,覺得自己都有點迷失了。
對於到目前為止的徬徨和懷疑,還是得回到初衷檢視。
其實當初很簡單,就是:希望設計人能跨出自身領域,然後做出更具影響力的設計。這一點,沒有變,而且心中那把火還是一樣燃燒著。
所以有幾個執行角度:
- 設計人,以自身專業為中心延伸,了解相關行業(或有興趣結合之行業),然後反思自己如何創造更高價值。
這點,可能得單點突破。先所特定設計專業,例如建築,然後找出該領域的rebel,讓他們來說他們的反思和嘗試。
那麼,工業設計呢?平面/影像設計呢?品牌?網頁?互動設計?...又,是不是他們主要問題並不是跨領域呢?會不會根本不需要我們來瞎操心?想要幫忙的話到底要幫什麼?是為了我們,為了社會,為了誰?想要共同開創什麼的話,我們的交集在哪裡?共利會是什麼模式?
- 讓非設計人了解設計師的理想,讓外界對設計師有更高的期待,也才能讓設計施有所發揮。
這部分比較困難,要先讓具有跨領域溝通能力的設計師先對外說明設計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以議題為核心,讓非設計專業者與有溝通熱情的設計人一起圓桌討論/分享/工作。這當中,交集, 共同利益, 共同語言就相當重要,即便都有了,話題的進行還是需要facilitator。
有幾個重要觀念:
- 跨領域不是目的,也不能以此為號招。除非一個族群畫地自限,不然大聲疾呼跨領域是沒有意義的。
- 還是得以設計為目的。所以議題,最終都是回到:所以設計應該是什麼?應該怎麼做?身為設計師我們應該如何?大眾怎麼理解設計在這件事情當中的角色地位?
- 以實際議題,甚至馬上要執行的專案為目的,效果會遠大於空談
加油!
對於到目前為止的徬徨和懷疑,還是得回到初衷檢視。
其實當初很簡單,就是:希望設計人能跨出自身領域,然後做出更具影響力的設計。這一點,沒有變,而且心中那把火還是一樣燃燒著。
所以有幾個執行角度:
- 設計人,以自身專業為中心延伸,了解相關行業(或有興趣結合之行業),然後反思自己如何創造更高價值。
這點,可能得單點突破。先所特定設計專業,例如建築,然後找出該領域的rebel,讓他們來說他們的反思和嘗試。
那麼,工業設計呢?平面/影像設計呢?品牌?網頁?互動設計?...又,是不是他們主要問題並不是跨領域呢?會不會根本不需要我們來瞎操心?想要幫忙的話到底要幫什麼?是為了我們,為了社會,為了誰?想要共同開創什麼的話,我們的交集在哪裡?共利會是什麼模式?
- 讓非設計人了解設計師的理想,讓外界對設計師有更高的期待,也才能讓設計施有所發揮。
這部分比較困難,要先讓具有跨領域溝通能力的設計師先對外說明設計是怎麼一回事,然後以議題為核心,讓非設計專業者與有溝通熱情的設計人一起圓桌討論/分享/工作。這當中,交集, 共同利益, 共同語言就相當重要,即便都有了,話題的進行還是需要facilitator。
有幾個重要觀念:
- 跨領域不是目的,也不能以此為號招。除非一個族群畫地自限,不然大聲疾呼跨領域是沒有意義的。
- 還是得以設計為目的。所以議題,最終都是回到:所以設計應該是什麼?應該怎麼做?身為設計師我們應該如何?大眾怎麼理解設計在這件事情當中的角色地位?
- 以實際議題,甚至馬上要執行的專案為目的,效果會遠大於空談
加油!
2013年8月8日 星期四
Target Audience
從去年開始被問到這個問題,我很訝異我答不出來。
就好像一切都小心翼翼準備好了,忽然一個看似相當基本的問題卻回答不上,難道這麼簡單的問題我們從來沒思考過嗎?難道精心策畫的活動就要敗在這種一般人直覺都會問的點上?
「所以你們鎖定的聽眾會是?」「所以我們要對誰宣傳?」...
學生嗎?不是;設計師?其實也不是...。講哪一個族群都不對,要是講了,就感覺像是貼了一個標籤,怎麼想都覺得不對勁。
其實這一切就是從Target Audience開始的。或者應該說,就是因為不存在這種能產生共鳴的Target才成立這個社團。沒有一個既定的名詞來描述這群人,所以當時我答不上,即便到了今年,開了這麼多次會議,見了這麼多人之後,還是答得很心虛:「喔...就是對這個議題感興趣的人...對這幾個領域的交集有想法的人...廣義的設計人...」
昨天開會,提到了一個詞-"Early Adopter 早期接受者",我才驚覺,對,可以用這個詞來描述這個族群,就是對於 "跨領域 設計"這個概念的Early Adopter。給了他們一個名稱之後,接下來也可以把想了一兩年的人物特質描述出來了:他們是T型人(ps.我很討厭其他什麼x型人這種詞,要描述不只是一,講二就好了,講三四五六是沒有意義的),有縱向專精也有橫向廣度,不安於單一的領域,最好從自身的專業看出很多限制,以至急迫著想要衝出無形的產業牢籠,尋求更大的影響力;最好是那個領域裡的佼佼者,但同時又是個叛逆者(Rebel);應該具備創業家精神,但也是個好軍師好顧問;洞察到單一知識與能力不是人類本性,更不是社會需求的前瞻觀察家。
而這樣的人,可能五六十歲,社會歷練深刻;但也可能是二十出頭,擁有出泥而不染的想像力的年輕人。行業?也許根本不應該是問題,因為即便是應該充滿創意的設計圈,對生活和其他領域知識興趣缺缺的還是占大部分,跳不出已成型的思考框架;而一些我們以為枯燥的職業,卻也不乏很有理想抱負同時深具求知慾與行動力的先驅者。
由於自己興趣的關係,由於辦活動四處認識不同人的關係,我慢慢發覺XD在尋找的Target Audience 其實藏身在四處各地,從特定族群裡面找,其實就是跳進自己已經立好"小心陷阱"牌子的洞裡。如果不能像可口可樂那樣把廣告做到全世界去大海撈針,那大概就要走"滲透"這條途徑。一個連一個,慢慢把散佈各地能起共鳴的人牽起來。這些人的聚會與合作,類似一個智庫,一個Think Tank,不過我個人更偏好用Design Tank這個詞,為了強調「做」,區別於像宋朝文人雅士的清談而無所作為的聚集。
所以,若文章至此,能引起你的共鳴,那麼你就是 XD CrossDesign 跨設計 的Target Audience。
PS. Early Adapter vs. Early Adopter
Quote: "This is someone who is part of the first vanguard of people to ever use a new thing. They adopt the thing early on. (Adopt meaning “to take up and practice as one’s own”). An early adapter, however, is someone who takes something early on and, like McGuyver or the A-Team, adapts it to their own nefarious purposes. This usually involves and/or incorporates duct tape somewhere in the process, a pocketknife, and potentially a Sharpie permanent marker. Big difference."
Read more: http://upandrunning.bplans.com/2008/07/23/correcting-myself-early-adapter-vs-early-adopter/#ixzz2bOPQNVb0
就好像一切都小心翼翼準備好了,忽然一個看似相當基本的問題卻回答不上,難道這麼簡單的問題我們從來沒思考過嗎?難道精心策畫的活動就要敗在這種一般人直覺都會問的點上?
「所以你們鎖定的聽眾會是?」「所以我們要對誰宣傳?」...
學生嗎?不是;設計師?其實也不是...。講哪一個族群都不對,要是講了,就感覺像是貼了一個標籤,怎麼想都覺得不對勁。
其實這一切就是從Target Audience開始的。或者應該說,就是因為不存在這種能產生共鳴的Target才成立這個社團。沒有一個既定的名詞來描述這群人,所以當時我答不上,即便到了今年,開了這麼多次會議,見了這麼多人之後,還是答得很心虛:「喔...就是對這個議題感興趣的人...對這幾個領域的交集有想法的人...廣義的設計人...」
昨天開會,提到了一個詞-"Early Adopter 早期接受者",我才驚覺,對,可以用這個詞來描述這個族群,就是對於 "跨領域 設計"這個概念的Early Adopter。給了他們一個名稱之後,接下來也可以把想了一兩年的人物特質描述出來了:他們是T型人(ps.我很討厭其他什麼x型人這種詞,要描述不只是一,講二就好了,講三四五六是沒有意義的),有縱向專精也有橫向廣度,不安於單一的領域,最好從自身的專業看出很多限制,以至急迫著想要衝出無形的產業牢籠,尋求更大的影響力;最好是那個領域裡的佼佼者,但同時又是個叛逆者(Rebel);應該具備創業家精神,但也是個好軍師好顧問;洞察到單一知識與能力不是人類本性,更不是社會需求的前瞻觀察家。
而這樣的人,可能五六十歲,社會歷練深刻;但也可能是二十出頭,擁有出泥而不染的想像力的年輕人。行業?也許根本不應該是問題,因為即便是應該充滿創意的設計圈,對生活和其他領域知識興趣缺缺的還是占大部分,跳不出已成型的思考框架;而一些我們以為枯燥的職業,卻也不乏很有理想抱負同時深具求知慾與行動力的先驅者。
由於自己興趣的關係,由於辦活動四處認識不同人的關係,我慢慢發覺XD在尋找的Target Audience 其實藏身在四處各地,從特定族群裡面找,其實就是跳進自己已經立好"小心陷阱"牌子的洞裡。如果不能像可口可樂那樣把廣告做到全世界去大海撈針,那大概就要走"滲透"這條途徑。一個連一個,慢慢把散佈各地能起共鳴的人牽起來。這些人的聚會與合作,類似一個智庫,一個Think Tank,不過我個人更偏好用Design Tank這個詞,為了強調「做」,區別於像宋朝文人雅士的清談而無所作為的聚集。
所以,若文章至此,能引起你的共鳴,那麼你就是 XD CrossDesign 跨設計 的Target Audience。
PS. Early Adapter vs. Early Adopter
Quote: "This is someone who is part of the first vanguard of people to ever use a new thing. They adopt the thing early on. (Adopt meaning “to take up and practice as one’s own”). An early adapter, however, is someone who takes something early on and, like McGuyver or the A-Team, adapts it to their own nefarious purposes. This usually involves and/or incorporates duct tape somewhere in the process, a pocketknife, and potentially a Sharpie permanent marker. Big difference."
Read more: http://upandrunning.bplans.com/2008/07/23/correcting-myself-early-adapter-vs-early-adopter/#ixzz2bOPQNVb0
訂閱:
文章 (Atom)